本文轉自:廣州日報

國家發展改革委:

採取更多舉措鞏固擴大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優勢

新華社北京5月20日電 (記者陳煒偉、嚴賦憬)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司副司長霍福鵬在新華社20日推出的“中國經濟圓桌會”大型全媒體訪談節目上說,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同有關方面採取更多務實舉措,推動新能源汽車提質、降本、擴量,鞏固和擴大產業發展優勢。

霍福鵬說,在鼓勵新能源汽車消費方面,下一步要推動落實汽車以舊換新、新能源汽車下鄉、公共領域車輛電動化等政策措施,進一步擴大市場規模。在加快推動技術進步和創新方面,將支持相關企業加快電動化和智能化技術研發,鍛長板、補短板,持續增強產業競爭力。

他表示,要積極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要培育更多中國的龍頭企業,不斷提升企業競爭力,同時,更加註重行業龍頭企業和上下游零部件企業的協同配合,增強產業鏈韌性。

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快速發展,競爭力持續增強。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超過2000萬輛,一批具備全球競爭優勢的新能源汽車企業正在形成。

“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已經在全球形成了比較優勢。”霍福鵬說,我國新能源汽車競爭力主要源於綠色發展理念引領、完整產業鏈依託、規模巨大市場支撐,以及開放創新生態促進。在政策指引下,我國汽車產業加快電動化轉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9年位居全球首位,保有量超過全球一半。我國動力電池及其關鍵材料全球市場份額超過60%,累計建成了充電基礎設施900多萬臺,進入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白名單的企業超過150家。我國擁有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消費市場,銷量全球佔比超過60%。

“我國也是全球最大、最開放的汽車市場之一。”霍福鵬說,歡迎全球汽車企業深度融入中國市場和產業鏈體系,共享發展成果。同時,支持中國企業加強國際合作,爲全球汽車產業進一步提升電動化和智能化水平貢獻中國力量。

工業和信息化部:

四方面優勢構成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競爭力

新華社北京5月20日電 (記者張辛欣)工業和信息化部運行監測協調局副局長何海林在新華社20日推出的“中國經濟圓桌會”大型全媒體訪談節目上說,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競爭力主要體現在持續創新積累的技術和品牌優勢、完善配套能力形成的產業鏈優勢、超大市場推動造就的產業規模優勢、豐富的人力資源和要素優勢四個方面。

近年來,我國順應汽車產業變革趨勢,統籌技術創新、市場培育、基礎設施建設等工作,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快速發展。2023年,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958.7萬輛和949.5萬輛,連續9年位居全球第一。2024年一季度,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同比分別增長28.2%和31.8%,新能源汽車出口同比增長23.8%,成爲推動全球汽車產業電動化轉型的重要力量。

何海林說,我國形成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綜合競爭優勢,得益於我們錨定發展新能源汽車的戰略定力、堅持純電驅動路線不動搖,得益於建立健全高效的工作機制、政企學研密切協同配合,得益於行業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通過創新形成強大內生動力,更得益於全球分工配合和開放合作、形成產業鏈供應鏈的國際協同。

他說,當前,全球汽車產業正在加快與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領域融合發展,新能源汽車將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工業和信息化部將積極營造開放包容的發展環境,也希望各國企業、研究機構、行業組織在貿易投資、技術研發、標準制定等領域深化交流合作,通過加強政策對話、共同推進重點技術研發、推動自由貿易、促進資源要素和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高效運行等,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商務部:

出口多意味着“產能過剩”的論調完全站不住腳

新華社北京5月20日電 (記者謝希瑤)針對近段時間美西方國家給中國新能源產業貼上“產能過剩”的標籤,商務部政研室副主任丁維順在新華社20日推出的“中國經濟圓桌會”大型全媒體訪談節目上說,出口多意味着“產能過剩”的觀點完全站不住腳。把中國新能源產品出口多等同於“產能過剩”,既有悖常理和常識,也與客觀事實嚴重不符。

丁維順從兩個角度進行了闡述。從國際貿易往來看,國際貿易的產生和發展,是各國基於要素稟賦、技術積累、發展路徑等形成不同產業的比較優勢,進行國際分工合作、互通有無,從而有效提升全球經濟效率和福祉。從市場經濟原理看,在經濟全球化的現實背景下,供需問題要從全球看,不能只看一國。當今世界經濟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爲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生產和消費都是全球性的,需要在全球視野下進行供需匹配和調節。

丁維順列舉了一組數據:美歐日等發達國家長期向世界大量出口一些產品,美國生產的芯片約80%用於出口,德國、日本生產的汽車分別有近80%、約50%用於出口,波音、空客生產的大量客機也是用於出口。就中國而言,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量佔總產量的比例僅約12.7%。

綠色低碳是大勢所趨,全球對新能源產品的需求持續擴大,新能源產業的發展空間依然十分廣闊。先進產能非但不會過剩,反而是相對不足的。據國際能源署研究,爲實現碳中和目標,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需要達到約4500萬輛,是2023年的3倍多;2030年全球動力電池需求量將達3500GWh,是2023年全球出貨量的4倍多,均遠超目前全球供給能力。

“有關國家和地區不能一邊高舉綠色發展的大旗,一邊揮舞保護主義的大棒。”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何亞東此前就這一問題回應稱,這是典型的自相矛盾和雙重標準,是一種“雙標主義”,既會阻滯全球綠色轉型,動搖氣候變化合作的信心,也會挫傷企業開展對外貿易投資合作的決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