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沈阳日报

竞逐“低空之城” 沈阳加速起飞

——写在沈阳低空经济新质生产力发展大会召开之际

竞逐新赛道,打造新引擎。5月20日,沈阳低空经济新质生产力发展大会举行,擂动全市“低空经济、展翅高飞”的战鼓,擘画了沈阳低空经济发展的未来。

当天,来自低空经济领域的院士专家学者,专业金融机构的代表,沈阳无人机龙头企业代表共100余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低空经济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和未来机遇,推动低空经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和创新升级,发掘低空空域市场价值,携手促进沈阳低空产业高质量发展。

抢抓“风口”

加速竞逐“低空之城”

为促进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低空经济产业创新生态,会上,多个涉及产业链合作、产业基金、低空经济重点企业等类型的项目实现现场签约。

沈阳产业技术研究院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首创证券首正德胜基金、富德生命人寿厚德星云基金、航投私募管理基金4家单位共同参与的低空经济创新发展基金正式设立,基金总规模20亿元,一期规模5亿元;沈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低空经济创新研究中心、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中航工业沈飞集团有限公司、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601研究所)、沈阳航空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沈阳盛京金控投资集团有限公司7家单位共同签署低空经济产业生态链共建协议,将共同支持低空经济创新研究中心建设,搭建低空经济发展服务和资源合作平台,聚焦低空经济发展重点任务开展课题研究和项目合作。

(下转5版)(上接1版,竞逐“低空之城” 沈阳加速起飞)

沈阳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指出,沈阳市将在完全尊重科学、尊重市场的前提下,按照规则先立、场景牵引、市场导向、技术保障、安全第一的思路,不断完善政策举措,全链条育产业、全领域造场景、全方位强支撑,全力争创全国低空经济示范区。“希望推动更多高端平台、先进技术、重大项目落地沈阳,向全国示范迈进,向全国先行进发,为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探索更多实际经验。”

组建中心 打造“沈阳样板”

低空经济是传统通航产业发展的升级版,是多产业融合发展的新经济形态,也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典型代表。为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产业重大问题科学决策水平,沈阳协调产学研用各方资源成功组建了低空经济创新研究中心,并在当天会议现场挂牌。依托该研究中心,沈阳将进一步建设创新型低空空域交通科学管理体系,开展区域低空经济发展重大课题研究,提升研究成果应用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开展低空经济研讨论坛等相关活动。

沈阳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邵文龙表示,作为低空经济创新研究中心的主体单位,沈阳产业技术研究院将进一步将低空经济创新研究中心打造成低空经济智库机构,依托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相关机构等战略性资源,借鉴欧美飞行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在低空政策引导、低空空域管理、航空器制造、多样化机场起降点飞行营地建设、人才培训、航空运营、航空器维护保养、金融体系建设、低空保险等八大领域开展顶层设计。“我们还将搭建包括目视飞行航图、空域划设、飞行规划、空中安全保障系统在内的创新型、科学型大众低空通航交通运输网络体系。这套体系将具备多、快、好、省的投资建设特质和高效便捷的应用场景特色,为国内低空经济整体规划发展提供沈阳经验,打造低空经济发展的‘沈阳样板’。”

目前,低空经济创新研究中心已承接了沈阳市发改委委托的《关于面向城市低空空域安全高效管理使用需求开展绘制低空目视飞行航图创新研究》重点课题,正在加紧开展区域低空空域划设、飞行规则制定、绘制目视飞行航图等方面研究,加快建设大众低空通航交通运输网络体系,构建低空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底座”。

蓄“势”待发 竞逐“低空之城”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低空经济今年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积极布局低空经济,竞逐产业发展新赛道,各地纷纷抢抓机遇。沈阳也将低空经济作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在研发、制造、配套、服务、人才等方面有明显优势,具备良好基础和条件。

“作为以制造业起家的工业大市,沈阳在发展低空经济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显著优势。不管是应用场景、产业集聚,还是基础设施方面,都展现出强大的信心和实力。”中国航空学会低空经济特聘专家陈伟表示说。

记者从沈阳市工信局获悉,沈阳与西安、成都、哈尔滨并称我国传统航空制造四大基地,是国家发改委批准建设的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也是全国唯一具备 300余名研发人员与国外研发人员共用平台进行设计并成功进行商用飞机设计的城市。当前,沈阳航空产业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建立起涵盖军用飞机及航空发动机整机、民用飞机大部件转包和零部件制造、通航和无人机整机以及航空运营和维修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航空体系,初步形成以沈阳为中心的本地航空配套圈,拥有沈飞、黎明、沈飞民机等国内知名主机厂所及相关配套企业110余户,直接从事航空产业人员4 万余人。

“如果说航空航天产业已成为沈阳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那么低空航空产业及产业链有望在航空航天产业雄厚基础牵引下,快速复制、裂变、成长为沈阳经济发展的又一新引擎。”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航空运输所低空经济室主任、研究员马莉说。

政策护航 助力稳步“高飞”

今年4月,沈阳印发沈阳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研究提出了沈阳市将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加快培育壮大低空经济产业集群,打造全国低空经济发展先行区、集聚区和示范区。

《行动计划》指出,到2026年低空飞行基础保障体系基本完善,初步形成研发制造、低空飞行、综合服务融合发展产业生态。低空飞行器在城市空运、物流配送、应急救援和智慧城市管理等领域综合服务高效运行,打造10个以上低空经济应用示范场景。沈阳市培育低空经济相关企业突破100家,产业规模达到30亿元。

记者从多部门了解到,当前,沈阳市各部门正在紧锣密鼓制定《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目前,该政策已经进入征求意见阶段,不久将会面向全社会印发。

“近一段时间,沈阳市各部门对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的支持举措,让我对未来几年沈阳低空经济的发展充满信心。中军翼公司将争取未来三年内,实现业绩指数级增长。”法库中军翼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弥表示。

“低空经济相关政策让我们企业深受鼓舞,随着下一步‘低空+’场景在沈阳陆续开放,我们公司的飞行培训业务将迎来新一波体验热潮。”辽宁锐翔飞行培训有限公司市场部负责人张乐对记者说。

迎“风”而上 飞向万亿市场

看准“低空经济”成为下一个万亿级风口产业,沈阳抢抓低空经济战略机遇,加快推进新质生产力,着力争创全国低空经济示范区。目前,沈阳各类“低空经济+”多元应用场景正在加速布局成势,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强劲新动能。

沈阳航空产业集团会同沈北新区、法库县联合成立沈阳低空经济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在沈阳低空空域划设、全域低空飞行管理服务、低空飞行应用场景创建等方面推动沈阳低空经济快速发展。航空产业集团还会同沈阳盛京金控和法库县政府共同组建沈阳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基金,基金规模5000万元,将主要投向产业创新研发、生产制造、运营服务等低空经济领域优质项目,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航空产业集团关注行业发展方向,联合601所和沈飞民机与意大利Manta公司就联合开发新型涵道式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开展洽谈,联合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开展1吨级无人机飞行平台研制,积极引进重量级产品。

法库县拥有东北地区首个批复使用的A类通用航空机场,是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通用航空、无人机产业集聚区。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法库已初步形成基础设施完善,空域条件优越,通航、无人机产业集聚,产业规划完整的国内一流通航产业园区。建有东北地区唯一的有人机与无人机融合运行管理平台,是全国唯一拥有应答机编码的通航机场。法库已连续举办十届国际飞行大会,是国内首批国际性通航展会,是国内少数专注于通航领域的大型展会,已成长为展示通航产业发展的重要窗口和航空领域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当前,法库厘清优势,谋取胜势,其通航产业基地正加快发展无人机和通航制造、通航文旅和通航服务三大业态,依托财湖机场基础设施便利条件,打造以新能源飞机及无人机为核心的研发生产基地、以特色飞行及科普培训为主导的低空旅游体验基地、以机场为节点以及无人机为辅助的航空物流运输基地,建成为国家级通航特色小镇。

近年来,沈阳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在沈阳北部规划航空航天城,全力打造世界先进、国内一流航空产业集群。围绕沈阳航空航天城建设,沈北新区抢抓低空经济新赛道,加速推进以无人机为主的低空经济发展。沈北新区规划布局“一核三基地”(云汉数字小镇核心片区,无人装备创新港、沈阳先进制造产业园、沈阳航空航天城无人机产业园),打造低空基础支撑设施,规划建设1200米无人机试飞跑道、无人机垂直起降场、起降围笼、管控设施、通讯设施等基础设施,制定沈北新区低空空域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建设低空飞行三维立体网格空域图、低空空域管理与服务中心等,形成低空飞行服务保障管理体系。引育无人机相关企业10余家,加速培育无人机产业集群,拓展快递物流、应急配送、农林植保、飞行表演、无人物流演示、城市交通巡检、河道巡检、电力巡检、高速巡检等应用场景。

作为行业新型研发机构,沈阳产业技术研究院充分发挥科研优势,深耕低空经济领域,已提前布局投资哈工大秦江教授团队氢能混合动力系统、沈阳飞行器快速研制技术中心建设、电动飞行器推进系统及控制器技术等多个项目;成立“京沈科创投资联合体”,培育沈阳低空经济产业链,把科技强做成企业强、产业强。同时,沈阳产研院主动对接国家战略资源,适时设立低空经济创新研究中心和产业投资平台公司,一方面与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相关机构深度合作,联合开展低空经济产业创新研究,探索低空经济科学发展路径;一方面联合优质投资机构打造总规模20亿元人民币的低空经济产业基金。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黄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