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昭通日報

陳忠華

幸福生活是奮鬥出來的。今年以來,中國經濟頂住外部壓力、克服內部困難,持續回升向好。我市經濟發展在面臨諸多挑戰的情況下,仍然呈現企穩向好的大趨勢,一季度生產總值實現368.47億元,同比增長3%。

信心比黃金更重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是黨的基本路線的要求,也是高質量發展的基本要求。圍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今年生產總值增長8%的既定目標,全市各級都要堅定信心、鉚足幹勁,聚精會神抓好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動經濟實現質的穩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持續提升民生福祉。

“項目提速”,全力擴投資。要堅持“項目爲王”,實施項目開工入庫倍增行動,強化入庫指導,全力以赴促進投資持續穩定增長。加強項目管理,動態更新全市謀劃儲備、前期工作、開工項目、竣工投產“4個項目庫”,着力破解關鍵問題,推動項目儘快實質性開工,加速推進在建項目進度,努力完成投資計劃。

“工業提振”,全力強支撐。要保障三大水電站“能發多發”,推進光伏發電“能快則快”,全力推進煤礦“能產盡產”;促增量釋放,全力保障旗濱光伏玻璃、新安化工、合盛硅業等新企業順利投產,加快推進磷化工園區項目建設,全力打造好產業園區;促企業達產,抓住企業生產“不限電”機遇,“一對一”蹲點服務,幫助企業滿產達產。

“消費提級”,全力增動能。要搶抓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機遇,大力實施“農改超”項目,改善消費環境,擴大城鄉消費;全力“保交樓”、化解“問題樓”、盤活“爛尾樓”,結合地災避險搬遷、失地農民安置、外出務工羣衆“回城不返鄉”等需求,幫助更多的人實現居者有其屋目標;認真落實省、市推動經濟穩進提質政策措施的落實,對達到條件的企業及時兌現獎補資金,增強經營主體信心,不斷培育壯大經營主體;加大批零住餐企業培育力度,加強昭通古城文物保護工作,全力打造昭通古城、扎西會議會址等文旅融合項目,立體宣傳“朱提文化”,不斷擴大昭通旅遊吸引力,以旅遊帶動消費增長。

“農業提質”,全力固基礎。抓產業鏈條延伸,堅持“三集中”,統籌用好財政銜接、東西部協作、定點幫扶、移民後扶等資金,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產業,推進蘋果分選線、馬鈴薯和天麻精深加工、竹筍及竹製品加工、生豬和肉牛屠宰加工等項目,加快構建農業全產業鏈。持續探索“一產轉二產”工作,聚焦我市特色農業產業,用好用活財政涉農資金,抓好龍頭引進、基地建設、品質提升、精深加工、品牌塑造、冷鏈物流等關鍵環節,推動特色農業提質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