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之才流芳百世,若无诸葛亮,刘备未必能够稳坐蜀汉,只可惜诸葛亮在世时想尽一切办法想要一统天下,却以失败结尾。

让人意外的是,很多人认为诸葛亮也是导致失败的原因,若不是他执意要斩杀三名蜀汉大将,后期蜀汉未必会到山穷水尽,无将可用的地步。那么这三位将领究竟是谁呢?挥泪斩将,痛失马谡

提起诸葛亮斩杀的将领,首先的第一反应自然是马谡。马谡跟随哥哥马良归附蜀汉之后,便一直深受诸葛亮的信任赏识。诸葛亮觉得马谡聪慧机敏,又颇通兵法,是个好苗子。

平时,诸葛亮也时常去找马谡交谈,在切磋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对马谡的厚望。二人的感情,也逐渐升温,变得亲厚起来。

诸葛亮心中一直都规划着北伐,既然要打仗,那就必须要有将。他认为继续培养马谡,给他成长的机会,有朝一日必定会成为北伐路上最大的助力。

在下令北伐之前,蜀汉内部出现了问题。南边的孟获反了,攘外必先安内,诸葛亮当机立断,需要先解决蜀汉内部的问题,再去考虑北伐的事。

孟获虽是叛军,却也不是个简单的人物,带领的那群南满人战斗力也并不弱。蜀汉南边地形复杂,若是强行攻打,蜀军吃不到什么好处。就算是将其击溃,对方也可利用熟悉的地形优势,休养生息,以待将来再次发动叛乱。

怎么处理孟获,成了一件让诸葛亮头疼的事,若是能让他心服口服地归顺,是再好不过的。但他既然起了反心,想要劝降,必然不是简单的事情。

这时候,马谡站出来为诸葛亮分忧了,“对付孟获这样的人,一定要攻其心房。”

在马谡的建议下,诸葛亮派人擒了孟获七次,又次次放虎归山,让孟获由衷敬佩,带领南满人彻底归降。马谡这一招,帮诸葛亮解决了心腹大患,诸葛亮自然会更加地器重他。

后来诸葛亮下定决心北伐,开局形势一片大好,蜀军长驱直入,攻入了陇西。但魏国也不是吃干饭的,当即派出了大将张郃,领兵前往街亭。

街亭是重要的要塞,若想乘胜追击,无论如何这里都是不能丢的,哪怕是死守,也要起码守住一个月。当时军中能用的将领其实还有魏延,可诸葛亮与魏延之间向来有龃龉,诸葛亮便将这件事情交给了马谡,派马谡领兵驻守街亭。

在此之前,马谡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武将,他没有带兵上过战场,担任的一直都是谋士一类的职务。

眼看诸葛先生如此器重自己,他当着全军的面立下了军令状,“若是不能守住街亭,您就按军法斩了我。”

可马谡到底是年轻,且太过自负,没有前线作战经验的他,太过于信任自己,带兵驻扎在山上,被张郃识破,领兵围了他所驻扎的地方,断了他们的粮草补给,包围着向里推进。

此次马谡大败,不仅丢了街亭,蜀军伤亡也十分惨重。有军令状在前,尽管军中不少人都为马谡求情,诸葛亮还是忍痛下令斩杀了马谡,自己也以失察的罪名请罪。

年轻的马谡,尚未真正在战场上施展拳脚,便永远失去了机会。其实从马谡在擒孟获时的谋略不难看出,他是个有能力的,适合做一个出谋划策的角色。马谡的离去,对蜀汉而言,也是不小的损失。

除了马谡之外,还有一位与刘备沾亲带故的将领,也被赐死,他又犯了什么事呢?非亲生者,不得不斩

此人便是刘封,也是刘备的养子。年纪轻轻就一直跟在刘备身边,也跟着诸葛亮、关羽打了不少仗,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猛将。

刘备见自己的这一养子如此骁勇善战,自然不会亏待了他。而刘封也没有辜负刘备的期待,在战场上势如破竹,令人胆寒。

甚至于曹操都迫于刘封的攻势,不得不主动撤退,不与其针尖对麦芒。可这样阵前勇猛的刘封,却犯了个大错。

当时关羽因为低估了吕蒙,导致自己丢掉了荆州,只能从麦城败走。当时关羽手下只有几百人了,想要守住根本没有粮草的麦城,自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关羽立即选择了求援,刘备当时距离麦城距离过于远了,没办法及时赶到增援。好在关羽还向刘封和孟达求了援助,这俩人的位置距离麦城很近,出兵增援也能及时赶到。

可这二人都没有出兵增援,刘封是因为之前与关羽有过私仇。刘备那时候想要立他为世子,关羽出面反对,后来此事不了了之,他没拿到世子的称谓,就一直对关羽耿耿于怀。而孟达又觉得上庸局势刚稳住,不能贸然出兵。

二人的不增援,最终导致了关羽的惨死,结拜兄弟以这样的方式离去,让刘备震怒不已。

犯下过错的二人,自然是要追责的。孟达本身就因为刘封的到来,觉得自己不受刘备信任,后续直接叛逃,去了曹魏阵营。

而刘封还并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仗着自己有点能力在身,此时的刘封已经变得刚愎自用,托大拿乔。但当时他领兵在外,刘备又顾及二人的父子之情,便也没有立即对他动手。

可在刘封这样的人手下讨前程,显然不是件明智的选择,所以他的部下叛逃了。临阵叛变,对于军队的气势会造成巨大的打压,东三郡被曹操顺利拿下,而刘封也再无当日之气势,宛如丧家之犬一般逃回了成都。

虽然在战场上捡回了一条命,但他要面临的还有军法的处置。刘备痛恨极了刘封的所作所为,按规矩刘封也是非死不可的,可刘备心里过不去那道坎,他一直觉得二人之间的情谊难能可贵。最后还是诸葛亮前去劝诫刘备,“毕竟不是亲生的,若是今日不除,日后难免会再生祸端。”

诸葛亮这话,算是点醒了刘备,现如今他膝下可不是没有儿子,若是继续放任刘封掌权,那么将来刘封的存在,必然会威胁到自己亲儿子刘禅的地位。

又想起自己的结拜兄弟,也是因为刘封的过错殒命,刘备痛定思痛,狠下了心,下令斩杀了刘封。而蜀汉也因此失去了一位能够在前线骁勇善战的将领。

这前两位都是诸葛亮在世之时,直接或间接由他斩杀的,但这第三位却是诸葛亮去世之后,仍然将其算计进去了的,这第三位将领又是谁呢?生时设计,大将殒命

这最后的一位将领,便是魏延。魏延多次易主,所以经常又人怀疑他别有用心,但他自从跟随了刘备之后,心里便只有蜀汉,为蜀汉也一直是尽心尽力。

他才能出众,是不可多得得一名将领。但他的作战方式,与诸葛亮之间常有出入。他向诸葛亮要了五千精兵,像他保证自己能够拿下子午谷。

但他这样冒进,却不是诸葛亮的风格,诸葛亮便拒绝了他的请求,看在魏延看来,这诸葛亮就是胆小,不但不能理解他的作战方案,还不信任他。

除此之外,魏延还与杨仪之间水火不相容,两人经常当着面就吵起来,谁也不让谁。每到这时候,都需要诸葛亮出马来调节。

但诸葛亮老了,第五次北伐失败后,诸葛亮重病,知晓自己时日无多,除了给刘禅留下了《出师表》之外,还单独找了杨仪等人商量他去世之后,蜀军的部署。

诸葛亮担心魏延在军中的权势过大,很可能违抗军令。事实也确实如此,诸葛亮离世前给定的战略是撤退,而魏延还想要继续向北进攻,于是乎便顺势算计了魏延,哄骗他说此事还要回去跟众将领商议,实际上是把魏延单独留了下来。

后知后觉的魏延大怒,带兵回到汉中,直接与杨仪之间爆发了激烈的冲突,互相指责对方是乱臣贼子。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时候刘禅的决定就很重要,而刘禅有一点好处,就是完全听相父,也就是诸葛亮的安排,诸葛亮让他信任谁,他就信任谁。

这时候董允、蒋琬,这些诸葛亮让他信任的人都出来为杨仪作保,刘禅自然也是站在了杨仪这边。魏延得知这一消息后十分气愤,想要带兵与杨仪直接对抗。

但魏延手下的兵,都觉得魏延不听命令,现在还要带着他们造反,自然是不干了。他的军队直接溃散,失去了强有力的作战能力。

而魏延则一直被杨仪派人追杀,甚至还对他的家人也下了死手,魏延最终凄惨而死。临死之前魏延也没有想明白,诸葛亮为何非要在自己离世之前,专门来设计他。

虽说出发点是为了蜀汉的设计,但不得不承认,失去了这三名死在诸葛亮手下的将领,蜀汉作战能力一落千丈。

别说重新北伐,就连守住蜀汉的江山都变得十分困难。或许功过并存,才是对诸葛亮最好的评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