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內蒙古日報

小區怎麼改 居民說了算

呼和浩特市回民區老舊小區改造“按需定製” □本報記者 鄭學良 通訊員 李珍

綠色圍擋標準規範、安全標識直觀醒目、施工材料堆放整齊,工人師傅們頭戴安全帽,轉運砂石、填埋管溝、焊接鋁合金框架……

5月16日,記者走進位於呼和浩特市回民區新華西路辦事處呼運A區老舊小區改造現場,看到的是一派熱火朝天、井然有序的施工場景。

“除個別施工區域外,開挖的地方設置了圍擋和警示牌,都是上班時間幹活,對我們影響不大。”居民王心俊告訴記者,“一直盼着小區能夠改造,大家都期待看到小區改造後的樣子。”

基礎設施老化、樓梯道路破舊、各種建築物雜亂無章,生活環境差,安全隱患風險較大……這些老舊小區常見問題,不僅成爲居民的一樁鬧心事,也是城市發展及社區治理的一大心病。

“今年,回民區計劃對轄區建成時間較早、失修失管嚴重、配套基礎設施老化、居民改造意願強烈的45個老舊小區進行提升改造。一共劃分36個標段,包括居民樓297棟,建築面積約117萬平方米,惠及居民1.4萬戶。目前,已有44個小區開始施工。”回民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老舊小區項目負責人云烏力吉介紹說,老舊小區改造內容主要涉及飛線入地、供熱管道、供水管道、污水管道、排水管道、樓道膩子、屋面防水等配套基礎設施。同時,探索引入智慧化管理手段,增加門禁設施、增設充電樁,統一施劃、擴建停車位,對人行步道、小區綠化等進行修葺提升,給居民打造一個整潔優美、舒適宜居的生活環境。

小區怎麼改、怎麼建、怎麼管,讓居民說了算。

記者瞭解到,在今年的老舊小區改造工作中,回民區堅持個性化、人性化原則,爲最大程度滿足老舊小區居民的改造意願,創新推出了“按需定製”改造模式。

“公共活動空間不足,基礎設施不配套、不完善,建議增加公共活動空間和健身器材;小區部分外牆面脫落,路面坑窪破損,綠化帶雜亂無章,車輛停放無序,建議進一步改善;小區內缺少運動場地和設備,建議增添健身場地、健身器材……”

“缺什麼就補什麼,居民需要什麼就完善什麼,什麼問題突出就解決什麼問題。”

在老舊小區改造前期工作中,回民區堅持“一小區一方案”原則,在政府規定改造內容的基礎上,多次召開居民代表大會、樓棟長會議、徵詢會,就改造內容、形式等各個環節充分徵求居民意見,鼓勵居民參與改造方案制定、參與全過程監督和後續管理。

爲了讓居民瞭解改造的具體內容和預期效果,還在社區顯眼的位置張貼了改造內容說明、主要工程說明、預期成果以及效果圖等。

■下轉第4版■上接第1版

此外,爲確保高質量推進老舊小區改造,施工單位進場後,在嚴把安全和質量關的同時,採取合理安排施工時段、及時清運建築渣土等措施,最大程度降低施工對居民的影響。

“今年,我居住的小區也被列入了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在徵求居民意見的時候,我提出了能否在小區公共區域修建一個涼亭,這樣我們這些老年人下樓散步時就能有個地方坐一坐,沒想到真的被採納了。”在回民區攸攸板新村小區居住的張秋萍笑着說,想想改造後環境優美的小花園、整齊劃一的停車位、像海綿一樣會“呼吸”的道路,像是住進了一個新小區,原本想換房子不換了。

秉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爲人民”理念,從“千篇一律”到“按需定製”,回民區老舊小區改造讓羣衆收穫了滿滿幸福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