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史學界認定的南宋的滅亡時間爲公元1279年,也就是公元1279年崖山海戰失敗後,陸秀夫背小皇帝趙昺跳海殉國,這才標誌着南宋的最終滅亡。

崖山海戰

但實際上,早在公元1276年,元朝軍隊兵臨南宋都城臨安時(名義上的國都還是汴梁,臨安只是行在),宋理宗的皇后謝道清,就已經帶着孫子,也就是小皇帝宋恭帝趙㬎,向元軍統帥伯顏投降了。

臨安投降

正常來說,國都被攻佔並再也沒有收回,就已經可以宣告這個王朝滅亡了。遠的不說,就比如元朝,公元1368年,明軍攻破元大都,標誌着元朝滅亡,此後北元包括再後來的蒙古政權,不再算在元朝國祚之內。

徐達攻入元大都

再比如明朝,公元1644年,闖軍攻入北京,崇禎自縊煤山,標誌着明朝滅亡,此後南明諸政權,也不再算在明朝國祚之內。

闖軍攻入北京

那爲什麼南宋搞特殊,把後面三年的流亡小朝廷,也算在整個宋朝國祚之內呢?

其實前朝怎麼樣,往往是後朝的態度決定的。也就是說,南宋滅亡於1279年而不是1276年,其實是元朝的一種認可,而不是他自己搞特殊。

忽必烈

這裏淮下書生不得不誇一下忽必烈,太皇太后謝道清帶着宋恭帝趙㬎投降後,忽必烈還下詔,北上皇族“免繫頸牽羊”,也就是不要你行牽羊禮了。投降歸投降,我不再進一步侮辱你!這與金國讓徽欽二帝行牽羊禮相對比,就能看出忽必烈的政治高明之處。

忽必烈免除牽羊禮

這是對上,對下也沒有過分地採取民族壓迫政策,比如沒有要求臣民剃髮易服。所以說元世祖忽必烈還是很厲害的!

言歸正傳,元朝對於滅宋態度決絕,不完全滅掉宋朝誓不罷休。因此,對於宋恭帝之後打着宋朝旗號的宋端宗趙昰和宋幼帝趙昺,一定要完全滅掉或者迫使投降,纔算真正滅宋。

宋端宗趙昰和宋幼帝趙昺

當元軍在崖山徹底滅宋之後,元朝自然大大方方地承認宋被我在崖山滅了。最直接的證明,就是那句話“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張弘範的態度,其實也是元廷的態度!也就是認爲崖山之戰後,宋朝才真正滅亡。

張弘範

後來脫脫修《宋史》,宋端宗趙昰、宋幼帝趙昺,和宋恭帝趙㬎一起,還是放在了帝王本紀裏。雖然稱呼上不是什麼宗什麼帝,只是叫做瀛國公二王附,但其實已經足以說明,元廷還是認可他們能夠代表宋朝的。

瀛國公二王附

所以後朝對前朝的態度,纔是最重要的。不過據說歷史教科書已經把南宋滅亡時間改成1276年了,我想說的是,元朝都敢承認宋朝滅亡於1279年,怎麼你們反而不敢了?還是說怕崖山海戰十萬軍民跳海殉國的華夏精神過於震撼人心呢?

陸秀夫背小皇帝跳海殉國

再說說南明,有人要問了,南明時間比南宋流亡小朝廷還長,爲什麼不算在明朝國祚裏呢?

同樣的,還是後朝的態度決定的。畢竟咱大清入關是打着爲君父崇禎報仇的旗號,自己把自己當成了明朝的繼承人,那你明朝必須亡於1644年,南明必須和明朝一刀切,否則咱大清不就不合法了嗎?

南明

當然了,咱大清打着爲君父報仇的旗號,也絲毫不影響他狂砍君父的兒女和子民,然後再搞搞剃髮易服什麼的。相比於元朝滅宋的大大方方、轟轟烈烈,咱大清似乎有那麼些許猥瑣。

蒙古征服者

畢竟大元在世界上東征西討、摧枯拉朽,有絕對的軍事實力,你可以理解爲有實力的自大,而咱大清入關,更多的是偶然性掩蓋下的自卑。你們覺得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