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光明網

作者:劉雲生(重慶市教育評估院黨總支書記、院長)

教育評價,是教育強國建設具有戰略價值的組成部分。深化教育評價改革,是事關教育強國建設成效的關鍵之舉。

第一,深化教育評價改革是堅守價值取向之舉,有利於充分發揮教育評價在教育強國建設中的“指揮棒”作用。2020年以來,儘管我國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取得了積極進展,但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依舊任重道遠,“五唯”頑瘴痼疾對教育強國建設形成的掣肘仍然不容忽視。以教育評價改革牽引教育強國建設,有利於堅守正確的價值取向:一是政治價值取向,要牢記爲黨育人、爲國育才使命,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爲根本標準貫穿於教育強國建設始終。二是專業價值取向,要遵循教育規律,引導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把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增強教育綜合實力作爲教育強國建設的核心工程來抓。三是戰略價值取向,要把教育強國建設的着力點放在爲國家科技、經濟、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等方面提供堅實的人才和智力支撐上,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四是民生價值取向,要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理念,大力發展素質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第二,深化教育評價改革是把準價值判斷之舉,有利於充分發揮教育評價在教育強國建設中的“度量衡”作用。教育評價的基本功能是價值判斷,判斷依據是否具有科學性、專業性、客觀性,直接影響人們對教育歷史的認識、現狀的把握和未來的預測,並進一步影響到將要採取的改革方案和發展措施。當前,教育評價在標準適切性和體系性、證據真實性和豐富性、結果科學性和公平性上都仍有不足,在準確鑑定、識別和培養國家所需人才,尤其是拔尖創新人才上還存在差距,在引導教育資源合理配置和教育政策科學制定方面還遠遠不夠。深化教育評價改革,有利於提升教育評價在教育強國建設中的“度量衡”水平:一是要創新教育評價理論,構建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世界水平的教育評價知識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二是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搭建教育評價數字平臺,爲教育強國建設提供科學精準的教育評價公共服務。三是要健全教育評價制度,基於人的終身學習建立貫通人一生的教育評價體系,統籌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和繼續教育評價,實現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提升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第三,深化教育評價改革是強化價值塑造之舉,有利於充分發揮教育評價在教育強國建設中的“賦能器”作用。當前,我國教育評價更多圍繞識人展開,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評價的育人功能。事實上,評價即學習,也即教育,評價本身對參與主體會產生教育作用,具有促成和創生價值的潛力。深化教育評價改革,就是要突破“評價限於價值判斷”的藩籬,開拓新領域新通道,爲教育強國建設賦能:一是要賦予教育主體積極投入教育強國建設的動能,通過評價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教師、家長、教育行政管理者,乃至行業、企業等相關各方的能動性。二是要賦予教育主體參與教育強國建設的才能,通過評價提升學生學習能力、教師教書育人本領、行企服務教育質量、教育管理者治理水平。三是要賦予教育主體更大的可能性空間,使之在教育強國建設中大顯身手。

第四,深化教育評價改革是優化價值“調控”之舉,有利於充分發揮教育評價在教育強國建設中的“平衡木”作用。教育評價始終圍繞一定的尺度展開,“尺”體現價值追求,“度”體現價值平衡。尺度本身並沒有先進與落後之分,只有適合與失當之別。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評價扮演了教育 “平衡木”的角色,可以保障教育實踐處於恰到好處的平衡之中。教育評價的失衡必然帶來教育的失序。當前教育領域存在的內卷、焦慮等現象,正和評價的公平性與科學性、問責性與發展性等失衡有關。深化教育評價改革,就是要通過價值調控改進教育評價:一是在宏觀上改革黨委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評價,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確保教育資源供給與需求之間的平衡。二是在中觀上改革學校評價和社會用人評價,落實各級各類教育評價標準,確保教育內部治理與外部治理之間的平衡。三是在微觀上改革學生和教師評價,確保教育與育人、教學與科研、文化傳承與社會服務之間的平衡。

第五,深化教育評價改革是擴大價值鏡鑑之舉,有利於充分發揮教育評價在教育強國建設中的“參照系”作用。教育評價是確立、判斷、影響教育質量的重要實踐。目前,我國教育評價改革的國際和區域影響力正不斷擴大,但總體上與建設成爲具有強大影響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的要求還有差距。深化教育評價改革,擴大價值鏡鑑範圍,有利於發揮教育評價在教育強國建設中的參照系作用:一是要加快建立國際影響力大、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評價體系,包括標準體系、工具體系、方法體系、常模體系、數據體系等。二是要持續跟蹤全球教育發展動態,尤其是深入研究世界教育強國在關鍵要素和指標上的進展情況,取長補短,奮起直追。三是要積極推動我國教育評價“出海”,參與世界教育標準、規則、制度設計,提升我國在全球教育治理中的話語權,增強教育評價的影響力和輻射力。

《光明日報》(2024年05月21日 13版)[ 責編:孫宗鶴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