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钱江晚报

省政协召开民生协商会,聚焦“提升妇幼健康服务水平”

学校、家庭和社会联动发力

为孩子心理健康加个“防护罩”

视觉中国供图

“沈老师,我最近一直睡不好……”

“我不想读书了,一走进教室就紧张……”

每逢考试前夕,嘉兴市秀洲区政协委员、区康安医院院长沈明芳都会接到学生倾诉心理困扰的电话,“心理疏导每次都要半小时以上,有时候连线时间长达两三个小时。”

近日,在浙江省政协举行的以“提升妇幼健康服务水平”为主题的民生协商会上,和沈明芳一样,与会委员、专家和界别群众代表都十分关注心理健康议题。

因地制宜建设综合性“特殊幼儿园”,制定出台省域层面的助教陪读制度,成立属地“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试点实行心理健康“总师制”,提高困境儿童护理一线人员薪酬待遇……在与会人员的讨论中,很多针对性举措建议纷纷被提了出来。

关于特殊儿童的健康服务

协同机制和社会观念等尚待完善

“儿童青少年阶段的孩子心智发育尚未成熟,容易在学习、生活和升学等方面遭遇各种心理困惑和压力,引发心理行为问题。”绍兴市政协委员黄昕说。

在黄昕看来,学校的课时量、师生比、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营造、心理辅导设施建设等方面亟需完善,社会多方协同保障机制存在空转,同时,部分家长的家庭养育观念不够理性,对心理问题少年儿童病后关怀还不到位。“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防治需要学校、家庭、医疗机构之间的多方协同,但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沟通和转介途径。”黄昕说。

孤独症儿童关爱服务一直是省政协委员、安吉心之梦儿童康复中心园长王学芳关注并参与其中的领域。在王学芳看来,目前除了公众对孤独症的认知尚显缺乏外,孤独症儿童长期的康复、教育和照料,也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2015年前,安吉县还没有一家专业的孤独症儿童康复机构。家长只能带着孩子去杭州、湖州等地的康复机构,不但费用高,往来也不方便。有的家庭干脆把孩子放到普通幼儿园,这样患儿不但不能得到有效康复,反而耽误了治疗时机。“如今我们的康复中心办起来,即使目前财力有限、经验不足、师资缺乏,但长期做下去,我相信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王学芳说。

孤独症治疗往往需要百万元以上的费用,医保报销加上各部门的补助仍是杯水车薪,普通家庭难以承受。目前,在特殊儿童的健康服务关注方面,还存在“关注部门多,形成合力少”的问题。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联动发力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关键是坚持预防为主、群防群控。这需要各部门、各行业甚至全社会都来关注,把该项工作纳入社会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来协同推进。

省政协委员、杭州市儿童医院副院长盛文彬提出,可通过中小学与儿童医疗机构联合打造“教育+健康”的“教卫联盟”平台,构建学校、医院、社会全方位立体化的儿童健康服务体系,同时加强对老师与校医的针对性培训,提高对学生健康问题的识别能力,让更多心理健康问题在校园内就能得到尽早解决或改善。

家庭的良性互动往往塑造着孩子的安全感和独立感,形成儿童健康发展的心理自我。在这一点上,黄昕认为,应提高家长对于心理健康的认知和重视程度,培育家长“理性+包容”的育儿生态,健全顺畅的“学校-家庭-医院-社会”转介渠道,建立持续关怀机制,陪伴护航问题少年儿童走过雾霾,顺利融入社会、健康成长。

目前,在守护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浙江多地已有不少实践探索,如嘉兴建构立体化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网,推进“校家社医法”协同育人机制;湖州推进心理健康城乡教共体建设等。在此基础上,不少委员认为,相关部门也要在资源配置、财政投入、人才培养等方面为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提供保障措施。

在省政协调研组看来,构建身心两健的服务联动机制,是该项工作的一大重点,要加强妇女、儿童残疾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分级分类管理对象,“医、校、家、社”联合开展特殊儿童、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的针对性关爱帮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