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錢江晚報

省政協召開民生協商會,聚焦“提升婦幼健康服務水平”

學校、家庭和社會聯動發力

爲孩子心理健康加個“防護罩”

視覺中國供圖

“沈老師,我最近一直睡不好……”

“我不想讀書了,一走進教室就緊張……”

每逢考試前夕,嘉興市秀洲區政協委員、區康安醫院院長沈明芳都會接到學生傾訴心理困擾的電話,“心理疏導每次都要半小時以上,有時候連線時間長達兩三個小時。”

近日,在浙江省政協舉行的以“提升婦幼健康服務水平”爲主題的民生協商會上,和沈明芳一樣,與會委員、專家和界別羣衆代表都十分關注心理健康議題。

因地制宜建設綜合性“特殊幼兒園”,制定出臺省域層面的助教陪讀制度,成立屬地“心理健康工作諮詢委員會”,試點實行心理健康“總師制”,提高困境兒童護理一線人員薪酬待遇……在與會人員的討論中,很多針對性舉措建議紛紛被提了出來。

關於特殊兒童的健康服務

協同機制和社會觀念等尚待完善

“兒童青少年階段的孩子心智發育尚未成熟,容易在學習、生活和升學等方面遭遇各種心理困惑和壓力,引發心理行爲問題。”紹興市政協委員黃昕說。

在黃昕看來,學校的課時量、師生比、心理健康教育環境營造、心理輔導設施建設等方面亟需完善,社會多方協同保障機制存在空轉,同時,部分家長的家庭養育觀念不夠理性,對心理問題少年兒童病後關懷還不到位。“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的防治需要學校、家庭、醫療機構之間的多方協同,但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溝通和轉介途徑。”黃昕說。

孤獨症兒童關愛服務一直是省政協委員、安吉心之夢兒童康復中心園長王學芳關注並參與其中的領域。在王學芳看來,目前除了公衆對孤獨症的認知尚顯缺乏外,孤獨症兒童長期的康復、教育和照料,也給家庭帶來沉重負擔。

2015年前,安吉縣還沒有一家專業的孤獨症兒童康復機構。家長只能帶着孩子去杭州、湖州等地的康復機構,不但費用高,往來也不方便。有的家庭乾脆把孩子放到普通幼兒園,這樣患兒不但不能得到有效康復,反而耽誤了治療時機。“如今我們的康復中心辦起來,即使目前財力有限、經驗不足、師資缺乏,但長期做下去,我相信會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王學芳說。

孤獨症治療往往需要百萬元以上的費用,醫保報銷加上各部門的補助仍是杯水車薪,普通家庭難以承受。目前,在特殊兒童的健康服務關注方面,還存在“關注部門多,形成合力少”的問題。

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聯動發力

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關鍵是堅持預防爲主、羣防羣控。這需要各部門、各行業甚至全社會都來關注,把該項工作納入社會服務體系、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社會保障體系來協同推進。

省政協委員、杭州市兒童醫院副院長盛文彬提出,可通過中小學與兒童醫療機構聯合打造“教育+健康”的“教衛聯盟”平臺,構建學校、醫院、社會全方位立體化的兒童健康服務體系,同時加強對老師與校醫的針對性培訓,提高對學生健康問題的識別能力,讓更多心理健康問題在校園內就能得到儘早解決或改善。

家庭的良性互動往往塑造着孩子的安全感和獨立感,形成兒童健康發展的心理自我。在這一點上,黃昕認爲,應提高家長對於心理健康的認知和重視程度,培育家長“理性+包容”的育兒生態,健全順暢的“學校-家庭-醫院-社會”轉介渠道,建立持續關懷機制,陪伴護航問題少年兒童走過霧霾,順利融入社會、健康成長。

目前,在守護學生心理健康方面,浙江多地已有不少實踐探索,如嘉興建構立體化學生心理健康服務網,推進“校家社醫法”協同育人機制;湖州推進心理健康城鄉教共體建設等。在此基礎上,不少委員認爲,相關部門也要在資源配置、財政投入、人才培養等方面爲促進兒童心理健康提供保障措施。

在省政協調研組看來,構建身心兩健的服務聯動機制,是該項工作的一大重點,要加強婦女、兒童殘疾社會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建設,分級分類管理對象,“醫、校、家、社”聯合開展特殊兒童、留守兒童、流動兒童的針對性關愛幫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