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每經熱評|電商“6·18”現貨開售 少套路、重體驗纔有競爭力

每經評論員 趙雯琪

5月20日,天貓、快手等電商平臺正式拉開“6·18”大促的序幕。一個引人關注的變化是,沿用了近10年的預售環節被各大平臺砍掉,取而代之的是“現貨開售”的新模式。今年“6·18”,天貓、京東、快手、抖音等主流電商均宣佈取消預售。

預售制,作爲電商平臺大促的一種傳統策略,曾經爲商家提供了提前鎖定消費者需求、緩解物流壓力的便利。然而,近年來,預售制所帶來的問題也逐漸暴露:複雜的滿減機制、漫長的等待週期以及一系列預售過程中的不誠信行爲,讓消費者的購物體驗大打折扣。

今年初,中消協發佈的《2023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更是直接指出了預售模式存在的問題,如尾款漲價、預售商品不價保、承諾贈品不兌現等,這些都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

筆者注意到,在過去幾年的大促預售中,很多商家將促銷力度和稀缺感作爲營銷重點,爲用戶營造出“好東西需要搶”的氛圍,以此推動爆款商品的銷量。如今,隨着直播電商、社交電商等興起,價格日漸透明、貨源充足的當下,單一平臺很難主導商品的稀缺度,消費者也很難爲預售和飢餓營銷等形式買單。

這種背景下,電商平臺取消“6·18”大促的預售制,是迎合消費者需求而對傳統銷售模式的一次重大改革。通過取消預售制,電商平臺能夠更直接地面對市場變化,根據消費者的實時需求調整商品供應和價格策略。這種靈活的市場策略有助於電商平臺更好地把握市場機遇,提升市場競爭力。

然而,取消預售制也帶來了新的挑戰。筆者認爲,對於中小商家來說,沒有預售環節,如何提前備貨、如何應對大促期間的突發情況,都存在諸多的不確定性。這就要求電商平臺更加精準地預測市場需求和商品供應情況,以確保現貨銷售的順利進行。同時,電商平臺還需要加強物流管理和售後服務等方面的建設,以應對可能出現的訂單激增和退換貨等問題。

筆者也注意到,在大部分平臺宣佈取消預售後,有消費者認爲預售給了很多消費者考慮下單的時間,幫助其提前鎖定庫存,同時有充足的時間選擇心儀的商品一起下單。因此也有不少頭部主播選擇保留預售模式,例如李佳琦直播間宣佈保留預售環節,不過也將預售時間大幅縮短至1天。

在電商大促常態化的當下,任何新玩法其實已經很難吸引消費者的目光。對於電商平臺來說,現在更多比的是服務細節和促銷落實情況。電商平臺需要關注消費本身,傾聽消費者的聲音,回到“以用戶爲中心”的電商時代。取消預售更多意味着減少套路、更看重消費者體驗和實際利益,這些都是電商平臺在存量競爭時代尋找增量的重要途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