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大同日報

□ 本報記者 吳華 通訊員 莒芸薔

近年來,我市政策性農業保險持續“提標、擴面、增品”,堅持政府引導與市場運作相結合,在保障糧食安全生產、解除農民後顧之憂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來自市保險行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23年,全市農業保險共計簽單保費超過2.7億元,保額超過100億元,保險理賠近5億元;2024年一季度,全市農業保險保費收入約7339萬元,同比增長4.84%,提供風險保障約33億元,保險理賠超過2000萬元……

政策性農業保險在保護主要糧食、蔬菜、油料等農作物的同時,還涉及能繁母豬保險、育肥豬養殖保險、奶牛養殖保險、生豬期貨價格保險等牲畜保險領域。此外,在生態公益林保險、穀物天氣指數保險、大豆玉米帶狀複合收入保險,以及小雜糧種植保險、黃芪種植保險、大棚保險等地方特色農業保險方面都大有作爲……成爲政府“支農、惠農、富農”的金融工具,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保障。

基於遙感技術下的馬鈴薯區域收入保險

在靈丘縣趙北鄉康莊村,農民除了關心農資價格外,還十分關心來自中煤財險大同中支馬鈴薯險今年的落地情況。

該縣旺春種養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春旺說:“要到馬鈴薯出苗後才能投保,只要買了保險,產量、價格、收益達不到保單額度,保險公司都給理賠,所以種植戶都特別喜歡這個馬鈴薯險!”

馬鈴薯是我省第五大糧食作物,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農戶種植意願強、風險保障需求大。2017年,通過省農業農村廳的指導和支持,中煤財險的《基於遙感技術下的馬鈴薯區域收入保險研究與實踐項目實施方案》正式獲批農業農村部“金融支農服務創新試點”項目,同時也是當年全省唯一獲批的國家級金融支農項目。

據中煤財險大同中支總經理侯文亮介紹,2021年在靈丘縣開展馬鈴薯區域收入保險試點工作,旺春種養專業合作社投保了2000畝,保額爲每畝收入1050元。後期實際區域產量爲870.69公斤/畝、實際價格爲1.16元/公斤,區域實際收入約爲1010元/畝。與保額相比,每畝收入下降近40元,獲得保險理賠約8萬元。

“該保險實現了保障範圍從傳統‘生產風險’向‘一切險’的跨越,更符合產銷一體化,以及對產量價格變動損益敏感的新型經營主體的風險保障需求。”市保險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蘇子興告訴記者。同時,該保險引進了國內領先的農業遙感測產技術,實現了對承保區域內的馬鈴薯種植面積和產量的科學、精準測定,避免了傳統人工測產時間長、效率低、成本高的弊端,有效提升了保險服務效率,併爲進一步積累完善馬鈴薯產業風險數據庫、提升產品風險區劃和費率分區技術創新奠定了基礎。此外,該保險針對不同耕作習慣、不同地理環境、不同氣候條件、不同縣域產品,進行了“一縣一費率”的差異化、精細化設計,有效契合了試點區域馬鈴薯生產的真實風險狀況,切實推動了區域馬鈴薯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2023年,全市馬鈴薯區域收入保險承保超過1.8萬畝,簽單保費近160萬元,保險理賠超過80萬元。

“黃花險”爲種植戶“兜底”

爲讓大同黃花真正成爲“致富花”,實現有效對抗種植風險和價格波動的“雙保險”,保險機構積極聯合政府部門探索助力鄉村振興新路徑,以綜合金融一體化模式服務“三農”。保險機構負責人專程赴黃花生產基地就黃花全產業鏈進行深入調研,以“護航種植、保障生產、促進銷售”爲助力舉措,給黃花產業量身定製“融資擔保、種植加工、物流貨運、價格指數”等全流程的“一攬子”保險方案,提供“生產端、運輸端、銷售端”的全方位保障,形成黃花產業的保險全覆蓋。 (下轉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2020年,在“黃花之鄉”雲州區,黃花種植保險和價格指數保險賠付率分別高達181%和154%,一旦遭遇災害侵襲或價格波動,黃花種植戶不但不賠錢,而且還能增收,該區黃花參保農民當年人均增收超過4000元,帶動超過1.5萬貧困戶脫貧致富。

“黃花險”作爲“護花使者”入選“大同市2023年財產險十大理賠案例”——雲州區金健祥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投保1850畝黃花種植保險,7月因冰雹災害造成1620.08畝黃花受損嚴重,承保的太平洋產險大同中支先期預付賠款100萬元,後期根據減產損失支付賠款146.05萬元,共計賠款246.05萬元。當年,保險機構共承保黃花種植保險超過8萬畝、簽單保費超過1400萬元、保額約2億元、參保農戶達到2600多家,保險理賠超過3600萬元、受益農戶超過2400戶;承保黃花價格指數保險接近4萬畝、簽單保費超過1000萬元、保額約1.5億元……

“莫道農家無寶玉,遍地黃花是金針”這已成爲活生生的現實,願意爲黃花增“黃”添“金”的保險機構也越來越多。蘇子興認爲:“從實際效果看,當農民遭遇自然災害或價格波動等意外造成損失後,政策性農業保險確實能夠起到對損失補償的託底作用。”

全力服務鄉村振興戰略

近年來,市保險行業協會積極引領保險機構持續賦能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在覆蓋領域、保障能力、服務水平等方面都有了質的飛躍。保險機構通過承保與農民種植、養殖密切相關的政策性農業保險業務,用保險力量真正實現防災減損和農民增收,僅在去年通過農業保險賠付,就使超過10萬農戶受益。與此同時,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內涵和外延都得到不斷擴展,在助推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業現代化等方面都發揮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成爲“打好鄉村全面振興漂亮仗”的“響亮一槍”!

“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政策性農業保險服務鏈會不斷延伸,而且產業振興作爲鄉村振興的主要內容,涉農產業的保險需求與日俱增,激勵着保險從業者從農業產業實際需求出發,設計研發基於產業鏈延伸的保險新產品、好產品,有力、有效助農抵禦從種植養殖、初加工到深加工等環節,可能面臨的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影響。”蘇子興表示。

今後,在全市基本形成以成本保障型產品爲主,產量保險、收入保險和指數保險等各類創新型產品共同發展的農業保險產品供給體系的基礎上,將加大“一縣一品”扶持力度,充分發揮政策性農業保險在協同政府應急響應和災害救援等方面不可或缺的本質屬性,協調好政府、保險機構、種植戶和養殖戶的關係。

同時,進一步優化政策性農業保險產品結構,推進精準投保與理賠,在承保時加強風險評估與管理,採取有效措施預防和減少風險發生;理賠時完善理賠制度與流程,明確理賠標準和程序,加強與種植戶、養殖戶的溝通協調,確保理賠工作規範化,做到應賠盡賠,力爭通過每一次賠付,提升種植戶、養殖戶的保險意識。

此外,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離不開科技的力量,針對仍存在的一些薄弱環節,我市加快網絡化建設,重視信息化普及,尤其是強化遙感技術和無人機的應用,利用大數據分析提高風險評估和預測的準確性,切實提高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科技含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