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本報記者 孫 超

朱霞接過秧苗,在稻田插秧。

劉欣榮攝

朱霞(右五)和中國水稻研究所、湖南農業大學的專家正在查看試驗田。

傅 聰攝

立夏已過,湖南衡陽市衡陽縣臺源鎮臺九村的早稻秧苗,到了分櫱的時節。

田野裏,一羣年輕的飛手(無人機駕駛員)開着皮卡車,載着植保無人機四處奔忙。

“效率是人工的10倍,成本只有1/10,農藥用量還能減少20%以上。”朱霞人稱“霞妹子”,是這羣年輕人中的帶頭人,對現代農業裝備如數家珍。自從回鄉從父親手中接過種糧的接力棒以來,“霞妹子”身邊已經聚集起70多人的種糧隊伍,其中有一半是35歲以下的年輕人。2022年,33歲的朱霞當選黨的二十大代表。

從學種田,到種好田,再到引領更多年輕人一起種田,朱霞在實踐鍛鍊中積累了經驗。

2017年,剛剛放棄城裏教師職業的朱霞決定返鄉種田。“第一次開收割機,就把稻穀、野草和泥巴一股腦鏟了,第一次當飛手就‘炸機’了,讓人看了笑話。”朱霞回憶道。當時有人說,女娃子種糧,後臺搞搞管理、銷售就行了,但作爲種糧“老把式”的父親朱東陽卻告訴她,“不下田肯定是種不好糧的。”

“要種好糧就得下田!”有了這股子勁兒,挺過幾個農忙季,“霞妹子”不光玩轉了田裏的農事,追趕着最新的良種、良機和良法,還摸清了農業合作社經營管理的門道。

“新農人種田,一要有新思路、大膽創新,二要摳細節、精耕細作。”簡單幾個詞,凝聚着她幾年來探索的“真經”。幾年前,朱霞牽頭的合作社,引進了湖南最先進的工廠化集中育秧流水線,過去要10個人管理的秧田,現在僅需要兩個人。

今年,朱霞又把目光對準了工廠化育秧所需的基質土。

過去,育秧基質土多從鄰省購入,每公斤成本高達一塊二。今年,在中國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員王亞梁和朱霞的母校湖南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黃敏等一批專家學者實地指導下,朱霞帶着合作社的年輕人一起做試驗,利用本地山上的黃泥、水裏的塘泥,混合牛糞、樹葉、穀殼等,試製出了自己的育秧基質土。因爲省去了運輸成本,原料又是本地隨處可得的廢棄物,基質土的成本降到了每公斤兩三毛錢。

一個黨員一面旗。作爲黨代表、村黨總支委員、村委會主任的朱霞引領帶動的不光是產業,更帶起了隊伍,凝聚了力量,鼓舞了信心。

00後種糧大戶王濤就是受朱霞影響,堅定走上了種糧的道路。“誰再說種糧沒前途,就讓他看看朱霞,她就是我們的樣板。”

如今,朱霞牽頭的天泰優質稻專業合作社年生產、購銷優質原糧1萬餘噸,帶動解決就業100餘人。合作社常年種植3800多畝水稻,其中大多數是雙季稻。周邊2000畝灌溉條件不好的旱地,過去常有拋荒風險,如今種上了玉米、大豆、高粱,效益也不比水稻差。

今年五四青年節那天,臺九村附近的“農二代”“新農人”聚集到了朱霞家,足足坐了三大桌。怎麼給大家加油鼓勁,是朱霞的心頭大事,也是這次聚會的主要目的。

原來,就在上個月,一場突如其來的冰雹讓臺九村的油菜損失慘重,朱霞和丈夫一合計,覺得應該給大家鼓鼓勁、提提氣。

“把種糧的擔子穩穩挑在肩上,我們這一代人要接續好。”朱霞用自己的親身經歷鼓勵大家,種糧也能夠致富。聊着聊着,大家緊鎖的眉頭舒展開來,交流的話題不知不覺變成了今年的農資市場信息以及政府部門的救災補助措施。

朱霞還告訴大家,她計劃打造鄉村振興館、糧食博物館和田園綜合體。“希望探索農文旅融合更多的可能,利用稻田、荷塘的自然風光,引進農耕文旅項目,讓村民在家門口吃上生態農旅飯。”“霞妹子”又在暢想新圖景。

《 人民日報 》( 2024年05月21日 19 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