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来宾日报

我与书的情缘

□ 谭柳新

我这一生,跟书是没办法分开了。

说起读书,我自小受父母的影响。父亲是读书人,吃着国家粮。那个年代,能吃国家粮,旱涝保收,是多少人羡慕的对象。父亲讲起他的读书生涯,一脸的自豪。他经常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什么时候都有用,不会过时。”于是,我盼望着快点长大,心中千万遍呼唤:我要去上学,要读书。

终于,我如愿考上了一所师范学校,成为令人羡慕的对象。那时候的师范生,包学费和分配工作,我很荣幸地成为了一名教书先生。我的老师经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当老师,就要多读书、博学多才,全面发展,才能胜任这份工作。此后,我认为通过读书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不仅是一种工作需要,更是一种责任。

我喜欢文学,源于在师范学校就读时的班主任的影响。老师本科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在当时,能够读师范学校已经相当了不起,而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生可以用凤毛麟角来形容。老师学识渊博,经常有文章在区内外各大报刊杂志上发表,同学们都向他投以羡慕的目光。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学习写作,老师还请来当时一位比较有名气的作家给我们作报告,给予文学创作指导。

渐渐地,我发觉自己爱上了读书,对学校图书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书,走进了我的生活。从此,我登上了范仲淹的岳阳楼,感受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感动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情怀;陶醉在陶渊明“种豆南山下,带月荷锄归”的美景里;目睹了李清照“东篱把酒,人比黄花瘦”的孤寂与哀愁;看见了李煜“无言独上西楼”的深沉与无奈;品味了曹操的杜康酒、陆游的黄藤酒……当年那情景,至今仍让我流连忘返。

那时我爱读书,也爱收藏书。我的书柜分为好几层,分类摆放各种书籍,打扫得一尘不染。我时常沉浸在书海之中。《文摘》《读者》《知音》等杂志是我的心头宝,《简爱》《红与黑》及中国四大名著是我的挚爱。我特别喜欢看古代文学作品,读书时废寝忘食,可谓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读书,让我感到充实而快乐,忘记了生活的烦恼,忘记了工作的疲惫,仿佛除了读书,其他都与我无关。

记得师范毕业刚走上工作岗位那年,当时没有网络、智能手机和电视机,工作之余,读书、看报成为我唯一的娱乐方式。看的书报多了,我尝试着写稿、投稿,偶有一豆腐块似的小作发表,也能让我兴奋不已、激动许久,但更多的是石沉大海,一去不回。

棱角在岁月中被磨平,创作的激情在忙碌中被淹没。近年来,各种俗事应酬让我忘记了读书,冷落了读书。然而,应酬喝酒只是一时的快乐,酒后却是莫名的烦躁、惆帐,总觉得生活中缺少了什么?

直到我遇到了一位爱好文学创作的文友,她的言谈举止间总是透漏出一种知性优雅的美,有着与生俱来的文人气质,这应该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吧?她就像一本放在书架上的书,优雅而深遂。在与她深入接触与交流后,我找到了烦躁的原因:忽略了读书,染上了尘俗。在她的影响下,我加入了象州县作家协会,成为一名会员。能加入这个大家庭,陶醉在浓浓的文化氛围,感受浓浓的文字的气息,欣赏大家的精品佳作,我已足矣!

我想,今后的我,将会以文为友,以书为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