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山東推進沿黃生態長廊建設——

植樹造林 築牢生態屏障

本報記者 李 蕊

走進地處黃河下游的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沿黃河大堤而行,防護林綿延數十公里,穿行其間,樹木蔥蘢,滿目青翠,宛若置身於綠色畫卷。

爲築牢黃河生態屏障,2021年5月,《東營市沿黃生態長廊規劃(2021—2030年)》批覆實施,指導全市沿黃生態長廊建設。根據規劃,工程以黃河兩岸大堤和南展大堤爲軸線,建設三條以森林溼地爲主體的生態長廊,串聯沿線的重要生態片區,打造多處以生態綠化爲主的節點,形成沿黃生態綜合體。截至2023年底,山東沿黃9市已完成造林20.3萬畝。

“黃河流經利津74公里,沿黃生態長廊建設工程主要是進行黃河大堤內外側輪伐期林木更新、重點節點綠化、斷帶處新造林、沿黃村莊綠化、王莊沙區林場綜合整治綠化提升以及溼地修復提升等。”利津縣林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主任郭剛說。

工程實施過程中,利津縣科學規劃、分類施策、綜合治理,沿黃行道林、防浪林、適生林等保有量約105.97萬株,構築起沿黃生態屏障。

利津處於黃河下游,土地存在不同程度的鹽鹼化,這也給綠化工程帶來了挑戰。“爲了保證林木成活率,我們因地制宜在重點地段使用了‘暗管排鹼’的方法。”郭剛介紹,翻出表面土壤,在地下掩埋帶有小孔的排鹼管,根據“鹽隨水來、鹽隨水去”的原則,降雨或灌溉時,土壤裏的水分會帶着鹽鹼通過排鹼管排出。此外,在黃河大堤近河側,改良鹽鹼的方式又有不同。黃河大堤近河側地勢低、雨水鹼水多,林木長勢弱,便採用“臺田造林”的方法進行改良,將河道淤泥填入地勢低處,抬高地勢後用水壓鹼,再種植防浪林。

王莊沙區林場作爲利津縣沿黃生態長廊建設工程的重要工程區,歷史上一度是塵土飛揚的“沙窩子”,通過開展沿黃生態長廊工程建設,豐富林場樹種結構,低產、低效林得到更新改造,森林經營管理水平進一步提升,森林覆蓋率達到82.3%,成爲東營市森林資源豐富、生物多樣性富集、生態功能顯著的生態林場之一。

經過多年不懈努力,利津沿黃生態長廊工程建設成效顯著,已經完成造林7009畝,溼地保護修復2310畝,實現沿黃綠化南北貫通。

風景好,遊人自然來。利津縣在王莊閘、水文站、勝利大橋等黃河大堤節點綠化工程選用常綠樹種、落葉喬木混交,觀花、賞葉、品果功能區相互搭配;東津渡教育康養度假區、東孫溼地公園片區等重要片區開展道路綠化、社區園林綠化工程高標準建設,復層異齡混交、喬灌草結合,生態面貌明顯提升;王莊沙區林場利用林下空間,打造“林下花海”景點,建起500畝油菜基地,每當花期來臨,金黃色的油菜花一望無際,風景宜人……藉此優勢,利津縣打造的黃河生態風景廊道入選黃河國家風景道(山東)典型段,擦亮生態旅遊名片。

《 人民日報 》( 2024年05月21日 14 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