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2024年證券市場下半場怎麼投?投資者如何把握中期投資方向?近期,券商紛紛舉行策略會,聚焦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低空經濟、產業出海、人工智能等成爲關鍵詞;紅利策略、港股躁動、併購重組等成爲關注點。即日起,本報將結合各機構深度研報和首席分析師採訪,推出系列報道,以期爲投資者提供有價值的市場解析。

◎記者 孫越

AI發展從技術突破進入到落地應用的新階段。近期,OpenAI發佈的GPT-4o以及谷歌發佈的Project Astra,引發新一輪討論。隨着AI技術的日益成熟和應用的不斷深化,投資者應重新審視和調整投資策略。

AI變革有何新趨勢、投資邏輯如何演變?近日,券商密集舉辦中期策略會併發布AI產業深度研報,圍繞AI技術革新的前沿、如何捕捉投資機會等話題進行探討。

AI應用商業化加速

近期,國內外大模型再迎催化共振,AI大模型逐漸由單方面的性能角逐,轉向性能與實用性並重。海外方面,OpenAI和谷歌分別發佈了最新AI助手GPT-4o和Project Astra,支持輸入輸出文本、音頻和圖像,得益於原生多模態架構賦能,響應時延大幅降低,人機交互體驗提升明顯。國內方面,衆多大模型進行了迭代與更新,在整體能力、部署方式、推理成本等方面均有明顯進展與優化。

在機構人士看來,隨着AI應用在便利性和易用性上實現突破,人工智能對C端的影響力有望增強,看好相關垂直類應用的發展前景。

開源證券傳媒首席分析師方光照認爲,OpenAI推出GPT-4o及近期海內外廠商頻頻發佈大模型迭代升級成果,競爭焦點或集中在多模態能力、Agent能力和API調用成本優化等,這些均爲大模型應用落地並商業化的關鍵因素,或助力影視、音樂、教育、營銷、搜索、辦公等各個領域的AI應用“更加好用、性價比更高”,從而打開AI應用商業化空間。

“原生多模態大模型是頭部廠商的下一個競爭高地。”華泰證券科技與電子行業首席分析師黃樂平分析稱,過去訓練多模態大模型時,往往分別訓練不同模態的大模型並加以拼接,而原生多模態大模型則將多種模態集成到一個大模型,效果更佳。

黃樂平認爲,在以大模型爲代表的創新週期中,AI應用模式主要有“AI+”(以AI技術賦能行業的科技企業)和“+AI”(採用AI技術的企業)形式。本輪AI應用中,採用“AI+”還是“+AI”取勝須根據場景進行具體討論,這取決於AI在業務流程中是否具有“護城河”,以及AI在業務價值鏈中的佔比。搜索、電商和營銷是目前“+AI”較有代表性的場景。

算力基石地位持續驗證

大模型的商業化落地催生了更大的推理算力和通信能力需求。機構認爲,蓬勃的算力需求有望持續帶動算網基礎設施建設,建議關注光模塊、液冷溫控、光芯片、邊緣算力等領域的投資機會。

“算力是AIGC發展的基石,也是目前AIGC訓練和推廣的一大瓶頸。”國盛證券計算機首席分析師劉高暢表示,在訓練端,GPT3.5同級別模型需要數千張H100、GPT4或對應數萬張A100、GPT5或對應數萬張H100,模型訓練對大規模算力集羣的需求呈現剛性;在推理端,僅考慮文字問答場景,大約需要數萬張H100,對應算力投入數十億美元;而多模態或有更多提升。

劉高暢認爲,目前應用較爲廣泛的文字交互僅爲ChatGPT乃至AIGC應用形式的開端,語音、圖片、視頻等多模態的輸入輸出,或將爲內容創作領域帶來革命性變化。更廣的數據形態、更多的應用場景、更好的用戶體驗,亦將大幅提升支撐人工智能的算力需求,算力或迎來高速擴張時代。

開源證券通信行業首席分析師蔣穎表示,AI發展不斷推動光通信發展,光模塊作爲光通信核心組件有望充分受益於產業發展。具體而言,訓練所需算力有望持續增長,加速光模塊代際更迭,1.6T時代提速到來,同時LPO、CPO、薄膜鈮酸鋰、相干等新技術多線並進,光通信長期投資價值顯著。此外,AI驅動主流計算芯片和單機櫃功耗不斷增長,逐步突破風冷散熱極限,國內運營商積極推動液冷試點,液冷有望迎來高速發展。

“在冷板式、浸沒式、噴淋式三種技術路線中,我們認爲冷板式液冷在當前最具性價比、成熟度最高,有望成爲未來主流路線。我們預計,到2028年冷板、浸沒式液冷數據中心市場空間分別可達641億元、256億元。”山西證券通信行業研究員說。

新一輪終端升級有望開啓

隨着AI帶來交互體驗改變和智能化程度提升,各類終端廠商大力佈局AI產品。機構認爲,AI終端有望迎來全面升級,並帶來銷量和盈利能力的雙重提升。

東吳證券電子行業分析師馬天翼表示,相較傳統手機產業鏈, AI手機產業鏈的主要看點在於算力大幅提升後帶來的零組件機遇,其中以SoC芯片、存儲爲核心,輔以散熱等外圍材料迭代。聯發科和Counterpoint發佈的數據顯示,生成式AI手機存量規模將從2023年的百萬部級別增長至2027年的12.3億部,滲透率從不到1%增長至43%。

“AI對個人電腦行業的影響是深遠持久的。” 馬天翼認爲,OEM、處理器製造商、操作系統供應商等將在2024年密集推出具備AI功能的新機型。這些舉措將提振換機需求,其中商用領域尤爲明顯。

此外,耳機、音響等智能硬件結合AI可以創造增量需求,例如,人機交互、算法推薦使耳機從音頻傳輸器擴展爲用戶的私人祕書,同時AI也給耳機的核心競爭力音質方面帶來提升;AI音響能夠實現便捷交互及家居助手功能。

馬天翼表示,大模型的高速發展加速了AI應用的研發與落地,而終端硬件作爲AI運行的算力底座,是AI進一步發展的土壤。終端搭載的AI功能帶來良好體驗,會刺激新的換機需求,形成正向循環。在手機、PC等產品進入存量時期後,AI的出現有望開啓新一輪創新週期,並加速現有的換機週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