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友華

◎記者 徐銳

“很多人認爲,我們是做輸送機械成套設備的,下游客戶又主要集中在煤炭、電力、冶金等傳統產業領域,與人工智能、機器人等行業的上市公司相比,似乎缺少點想象力,但實際並不是這樣。近年來,以核心技術爲依託,我們持續提高產品質量,豐富產品種類,開拓國內外市場,公司未來的發展空間也愈加廣闊。”運機集團董事長吳友華日前接受上證報記者專訪時稱。

吳友華的信心和底氣,從運機集團前期披露的股權激勵計劃中可見一斑:以第三個解除限售期爲例,公司設定的業績考覈目標是以2023年淨利潤爲基數,公司2024年至2026年三年淨利潤累計值增長率不低於612.5%。

“在穩固國內市場基本盤的同時,潛力巨大的國際市場將成爲公司未來業績增量的重要貢獻者。”吳友華滿懷憧憬地說。

練內功

自2021年上市後,運機集團的“穩健”給投資者留下了深刻印象。運機集團此前披露的2023年年報顯示,公司去年實現淨利潤1.02億元,較上年同比增長18.58%,公司繼續保持穩定盈利的良好態勢。

在吳友華看來,運機集團之所以能夠在衆多國內同行中脫穎而出,在於公司始終追求專業性和創新性。

運機集團(包括前身)專注於發展帶式輸送機幾十年,打造了多個“世界第一”“亞洲第一”的項目,積累了良好的業內口碑。例如,公司是國內第一家將索道技術和帶式輸送機轉彎技術相結合的企業,該技術率先突破了架空連續輸送技術的侷限性,填補了行業空白,打破了國際壟斷。同時,公司“數字孿生智能輸送機生產項目”目前正在建設中,該項目完成後,可使公司運輸設備接入下游客戶的智慧礦山、智慧港口等領域,滿足下游客戶對智能化、數字化製造的需求,尋求新的發展機遇。

“回望過去,我最難忘的是發展初期。儘管那時面臨的困難較多,但公司也正是在這一階段苦練內功,提升技術實力,一步步穩紮穩打,才換來今天的核心競爭力。當時面臨的困難與挑戰,都是爲運機今後發展所做的鋪墊。”吳友華言語中滿是感慨。

拓海外

“就現有發展趨勢來看,我們認爲輸送設備海外市場的規模不會低於500億元,而國內國際的市場規模更是在千億元以上,發展前景十分廣闊。”在記者採訪期間,吳友華多次強調海外市場的戰略發展機遇,尤其是隨着共建“一帶一路”的深入推進,我國對外承建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對帶式輸送系統都有一定需求,這也爲公司帶來了發展契機。同時,國內大型礦業民企也在海外拿到了很多礦山的開發權,這些項目對帶式輸送系統也會有相應的配套需求。

吳友華告訴記者,與海外競爭對手相比,公司近年來通過合理控制成本、提高生產效率等方式降低產品價格,以此提高市場競爭力。更重要的是,公司在控制成本的同時還保證了產品的高質量,由此不斷獲得海外客戶的認可。

據瞭解,運機集團近年來與中國中鋼集團有限公司、哈爾濱電氣集團有限公司等大型國有企業一同“走出去”,合作承接海外業務,發揮公司的技術及產品優勢,爲共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工程項目提供合格的產品和服務。目前,公司的輸送機械產品已在土耳其、馬來西亞、越南、阿爾及利亞、尼日利亞等多個國家投入運行,爲相關國家和地區帶去先進高效、節能環保的輸送機械設備,並得到業主方的廣泛好評,提升了公司輸送機械設備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目前,公司在手訂單充足,且60%至70%是直接出口業務。展望未來,公司還將深入推進‘業務國際化’戰略,加強對海外項目的跟蹤、研究和服務,繼續深入開發全球大礦企客戶,以期爲公司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吳友華稱。

向未來

從2021年11月至今,運機集團登陸資本市場已兩年有餘。吳友華表示:“登陸A股前,全體運機人就下定決心,一定要珍惜這難得的上市機遇,規範高效治理,愛護好自己的羽毛,以積極穩重的態度,把公司發展得更好。上市後,公司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得以大大提升。客戶認可度更高,市場競爭力更強,大金額訂單特別是海外訂單大幅增加。同時,各類技術人才也積極加入運機大家庭,爲公司創新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撐。”

作爲運機集團的掌舵者,吳友華坦言當前也面臨着一些壓力或焦慮。例如,如何進一步保證並提高產品品質,爲客戶創造更多的價值?公司內部管理水平及效率是不是能夠進一步提高?如何更好地回饋投資者?“我們唯有加倍努力工作和科學決策,讓公司在良性軌道上加快發展,創造更好的經營業績,才能回饋各方的支持和厚愛。”

依照吳友華的構想,運機集團想要保持良好發展態勢,實現基業長青,打造百年老店,關鍵因素是人才與機制。進一步來看,建立健全人才引進機制不斷招攬高端人才,提高產品質量的同時進一步提高公司管理水平,在滿足客戶需求的同時創造良好效益,都是公司賴以生存與發展壯大的根本。“這些也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和方向,經過不懈努力,公司力爭在未來兩三年時間內,發展成爲世界一流的輸送機械行業領軍企業。我們有信心,更有實力!”吳友華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