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韓 昱

5月20日,日前成功招標發行的今年首隻超長期特別國債(30年期)開始計息,並將於5月22日起上市交易。從招標結果看,經招標確定的票面利率爲2.57%,發行總額400億元。同時,全場倍數3.9、邊際倍數382.6的數據,也體現出投資者對超長期特別國債的認可,認購熱情高漲。財政部5月17日發佈的公告顯示,5月24日,2024年超長期特別國債(二期)(20年期)也將公開招標發行。

在受到投資者認可的同時,業界對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使用將爲我國經濟長期高質量發展打下基礎亦十分期待。那麼,已落地的超長期特別國債將對我國經濟發展起到怎樣的積極效用?在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又將起到哪些促進、助推作用?《證券日報》記者就上述問題採訪了業內專家。

經濟發展整體效能的“倍增器”

我國擬從今年開始連續幾年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專項用於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5月13日國務院召開的支持“兩重”建設部署動員視頻會議指出,“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兩重’建設,是黨中央着眼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全局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推動高質量發展、把握髮展主動權的重要抓手”。

“超長期特別國債的發行和使用,將專項用於‘兩重’建設,無疑對我國經濟發展整體效能可產生深遠影響。”中國信息協會常務理事、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一方面,超長期特別國債的發行,有助於緩解國家財政短期壓力;另一方面,通過專項支持“兩重”建設,超長期特別國債將推動關鍵領域技術突破和產業升級,從而帶動整個產業鏈協同發展。

中國財政學會績效管理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張依羣也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當前我國經濟正處於結構轉型、技術升級、能量積蓄的發展關鍵時期,經濟要實現穩中求進、穩中求勝的高質量發展,必須要有強力的政策和資金作爲支撐,必須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提供堅實保障,財政需要靈活運用“一減一增”原則,即在連續實施的大規模減稅降費政策的情況下增加財政資金來源,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自然成爲經濟重大決策的關鍵首選,可爲我國經濟轉型發展關鍵時期形成長期、長效助力。

5月17日最新出爐的國民經濟運行成績單顯示,今年4月份,儘管部分指標受到假日錯月、上年同期基數較高等因素影響,同比增速有所放緩,但是工業、進出口增速加快,就業物價總體改善,企業預期一直保持在景氣區間,高質量發展穩步推進,經濟運行總體穩定,延續了回升向好態勢。

對於全年經濟走勢,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總經濟師、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劉愛華在國新辦舉行的發佈會上提到:“近期還出臺了萬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的發行安排,用於支持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將有效助力實體經濟發展,提振市場信心。隨着政策、資金等要素支持逐步落地,國家重大戰略領域投資、建設加快推進,都有助於推動經濟持續恢復向好。”

在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羅志恆看來,發行並使用超長期特別國債對於促進我國經濟回升向好、優化供給結構、降低債務風險、豐富金融投資品種以及促進金融與財政協調等方面都具有積極意義。其中一點即是可擴大總需求,夯實經濟回升向好基礎。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可以直接爲政府提供更多的財政資金,用於強國建設、民族復興進程中一些重大項目建設,客觀上有利於提振總需求和市場信心。當總需求增加時,政府支出轉換爲居民和企業收入,經濟活動更加活躍,企業和消費者的信心也會增強,這有利於夯實中國經濟回升向好的基礎。

此外,朱克力還表示,超長期特別國債的發行預計也將提高資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這種金融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發展模式,將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動能與活力。

新質生產力培育的“助推器”

超長期特別國債中的“超長期”,一般指發行期限在10年以上的國債,據瞭解,國際上超長期國債發行情況也較爲普遍。羅志恆介紹,在海外市場上,主要經濟體幾乎都選擇了發行超長期國債作爲財政融資的手段。與此同時,超長期國債的資金投向與各國公共財政政策目標緊密相連。例如,日本將超長期國債用於再融資以及支持其養老金支出等關鍵領域。這種資金投向的選擇,不僅反映了各國財政政策的側重點,也展示了各國對於未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考量。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劉蘇社此前在國新辦舉行的發佈會上介紹,超長期特別國債在支持領域方面,重點聚焦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進城鄉融合發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提升糧食和能源資源安全保障能力、推動人口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等方面的重點任務。

“這些領域均與未來幾十年內我國經濟的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有着十分緊密的關聯,對於達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將起到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廣開首席產業研究院院長兼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與以往特別國債發行用於補充銀行資本金、向特定金融機構注資或支持抗擊疫情等具體事項相比,本輪超長期特別國債的一個突出特點是發行用途與經濟和高質量發展的關聯度特別高。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將“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列爲2024年政府工作任務的首項。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之一,而本輪超長期特別國債在支持領域方面即包括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資金或將投向新質生產力,也被業界認爲是本次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的亮點之一。

“新質生產力的培育需要更多資金投入到基礎研究領域,其需要的資金規模大、週期長。”中央財經大學財稅學院教授白彥鋒對《證券日報》記者說,而超長期特別國債就是發揮好我國制度優勢、搶佔新一輪科技革命創新制高點的制度安排創新。

中航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董忠雲也對記者分析,首先,超長期特別國債的發行能夠爲培育新質生產力的相關項目提供長期穩定資金供給,有助於解決新質生產力培育中面臨的資金不足和週期長的問題,促進高科技研發和新興產業的持續發展。

其次,超長期特別國債投資的成功項目可作爲示範案例,進一步吸引和撬動更多社會資本跟進投資,促進形成政府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的良性循環,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放大財政資金的使用效果。

最後,超長期特別國債聚焦推進城鄉融合發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等,也有助於促進人才、資本等要素的自由流動,從而優化生產力佈局,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超長期特別國債的發行,爲科技創新、城鄉融合發展等領域注入強大資金動力。這一舉措不僅彰顯國家對新質生產力的充分重視,更是對中國經濟內生增長動力的一次深刻提升。”朱克力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