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廣州日報

評論員觀察

據《法治日報》記者調查,在多個社交平臺上,經常可以刷到標題帶有“大學生”“女大學生”等字眼的直播,這些直播地點有的在景點、餐廳,有的在校園,更有甚者在寢室或教室。直播內容也不乏性暗示、打擦邊球、曝隱私等亂象。

近年來,直播發展迅速,儼然成爲熱門行業。學生作爲“弄潮兒”,積極擁抱網絡,通過直播展示才藝、表達自我、尋求調適、參與社會事務,讓人感受到個性張揚的青春氣息和敢試敢闖的年輕活力。所謂“存在即合理”,學生參與直播是數字時代的特徵體現,本身並無不妥,如一些學校通過公益直播推介校園文化、助學助農等。

但是,大學生直播是一把雙刃劍。

有媒體報道,有些學生直播不分時段和場合,校園成了大秀場,“宿舍裏很難再有安靜的時間”;有些學生爲了做直播,陷入各種騙局,權益得不到保障;還有人打着“學生”名號直播引流帶貨,打擦邊球博眼球,毫無下限……這些純爲謀利的商業直播,不但沒有展現出大學生的精神風貌、發揮他們的才能,反而讓他們被“低質量流量”牽引,荒廢學業、迷失自我、殃及校園,有的甚至還陷入網暴、違法的泥淖。

“譬之若劍戟,愚人以行忿則禍生,聖人以誅暴則褔成。”作爲一種工具和媒介,直播只有被合理合規運用,才能充分發揮正向價值,而“唯流量”的商業直播顯然違背了這一前提,以至於誤導了一些學生,這正是學生直播易生亂象的重要原因。與此同時,有些學生自我約束和防範風險能力較弱,媒介素養和運用能力也尚待提升,導致直播的時候容易走偏。

大學生直播亂象治理,該立規的立規,該引導的引導。

在治理學生直播亂象的過程中,有一個主體不容忽視,即學校。這是因爲,校園既是學生直播發生的場域,也是學生價值塑造的載體。當網絡直播湧入校園、席捲學生,學校的規章制度也當“聞風而動”,給出治本之策。比方說,有條件的學校不妨對照校園實際情況,建立一套審覈把關機制,對學生直播的內容、時間進行把關,及時糾偏。如規定直播場合與時間,讓學生對哪些場合和時間能播,哪些不能,心中有數。

事實上,學生如何運用直播,體現着他們的媒介素養。而如何提高學生的媒介素養,引導他們塑造正確的價值觀,學校負有一定責任。是否可以鼓勵學校開設相關媒介課程,引導學生更好運用直播工具?是否可以嚴審主播的入駐資質,及時監測並取締不良直播行爲?值得各大高校思考。

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尊重學生多元化發展,引導他們正確使用媒介,防範不良風氣侵蝕校園,才能充分發揮“良器”的價值。 (庹亞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