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穿雲箭千軍萬馬來相見

517”地產新政,來得轟轟烈烈,“3000億元保障性住房再貸款”、“購房首付比例下調至15%公積金貸款利率下調房貸利率取消下限”央行四箭齊發,堪稱王炸效應,央廣網辣評“樓市40年最寬鬆提振政策出臺”,爲A股地產鏈注入一劑強心針。

資料來源:新華社、Wind

中國地產調控政策上一次轉向寬鬆還是在2014~2016年間2014330”開始,到2016930”結束,短短兩年半時間,政策從“全面刺激”走向“緊急收縮”。如果拉長時間,中國地產政策持續在刺激-收緊的循環之中,刺激帶來局部泡沫,收緊引發庫存風險。

地產寬鬆,“放鬆限購”+“加槓桿”

當前的房地產市場能否迎來與上一輪“去庫存”類似的寬鬆政策?

答案是肯定的。

上一輪有的取消放鬆限購這一次也有截至目前,仍在執行限購政策的城市已經屈指可數,僅剩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天津海南省和珠海橫琴地區

上一輪有的大量政策驅動購房者“加槓桿”,這一次也沒有缺席。

首付降了,全國層面個人住房貸款首套房與二套房首付比例已壓低至15%25%;利率方面,首套和二套房貸款直接取消下限,按照因城施策原則,各地可以自主決定最低首付比例和房貸利率下限,也可以不再設置利率下限。

當然需要注意的是,現階段實現房貸利率市場化並不意味着一成不變,央行強調“如未來房地產市場供求關係發生較大改變,人民銀行將及時恢復執行政策下限或指導城市政府恢復政策下限”。

市場相關人士表示取消全國層面個人住房貸款利率政策下限是順勢而爲的行爲。預計除北上廣深外全國大部分城市房貸利率下限將一併取消政策落地後大多數城市房貸利率可能下降0.30.4個百分點按照100萬貸款30年期限等額本息還款方式計算總利息支出可減少7萬餘元改善性需求住房的利息支出會減少更多

新政首周樓市反響如何據悉,在不少地方政府陸續放鬆或取消限購措施後,樓市熱度有所回升,杭州、深圳、北京等城市新房成交量上升,中介帶看房量更是明顯增多。

那麼目前的房價到底怎麼樣了呢統計局剛剛披露了4月份70個大中城市的房價指數其中新房二手房數據分別如下

拉長時間看,房地產市場價格仍然處於調整狀態。4月份,各線城市房價環比繼續下降,並且降幅有所擴大。

業內人士表示,部分潛在購房者仍在等待出臺更大力度的房地產支持政策,存在“再等等”的心態。一攬子政策出臺後,將在一定程度上滿足購房者的政策預期,有望形成房地產市場的“政策底”。

暴漲之後,A地產還能上車嗎

424開啓反彈以來,在政策密集刺激之下,以中證800地產指數爲代表的地產板塊已經上漲了31.95%,很多投資者關心的是,現在上車會不會買在“高點”?

PB估值來看,地產產業鏈整體位於歷史中低位水平,中證800地產指數估值僅爲0.71位於近十年5.69%分位點即低於94%以上時間區間估值反彈空間仍然充足

機構觀點指出,在政策密集出臺的利好效應下,投資者情緒有望提振,給A股市場整體帶來脈衝行情。同時,地方政府購買待售房屋等舉措,有助於房地產去庫存推進,房地產去庫對於國內經濟的壓制力量有望緩解,中長期維度上,也爲A股市場基本面提供一定支撐作用。

地產ETF基金經理蔣俊陽日前表示,隨着供需兩端政策延續寬鬆基調,融資支持下供給側出清基本結束,需求端政策刺激或引導基本面企穩修復,行業存在短期供需關係再平衡機會,同時城中村改造及保障房建設有望爲行業提供增量空間。值得注意的是,地產板塊中基本面相對穩健、資金實力較強、土儲更爲優質充裕的國央企,以及在本輪行業出清中率先完成信用修復的優質民企可重點關注。

地產ETF159707)基金經理蔣俊陽日前表示,隨着供需兩端政策延續寬鬆基調,融資支持下供給側出清基本結束,需求端政策刺激或引導基本面企穩修復,行業存在短期供需關係再平衡機會,同時城中村改造及保障房建設有望爲行業提供增量空間。值得注意的是,地產板塊中基本面相對穩健、資金實力較強、土儲更爲優質充裕的國央企,以及在本輪行業出清中率先完成信用修復的優質民企可重點關注。

佈局央國企及優質房企,建議重點關注地產ETF159707)。資料顯示,地產ETF159707)跟蹤中證800地產指數,彙集市場16只頭部優質房企,在投資方向上具有明顯的頭部集中度優勢,前十大成份股權重超8成,央國企含量高!地產ETF159707)也是目前市場上唯一跟蹤中證800地產指數的行業ETF,具備稀缺性與辨識度。

風險提示:地產ETF被動跟蹤中證800地產指數,該指數基日爲2004.12.31,發佈日期爲2012.12.21,指數成份股構成根據該指數編制規則適時調整,其回測歷史業績不預示指數未來表現。文中指數成份股僅作展示,個股描述不作爲任何形式的投資建議,也不代表管理人旗下任何基金的持倉信息和交易動向。基金管理人評估的本基金風險等級爲R3-中風險,適宜平衡型(C3)及以上投資者。任何在本文出現的信息(包括但不限於個股、評論、預測、圖表、指標、理論、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爲參考,投資人須對任何自主決定的投資行爲負責。另,本文中的任何觀點、分析及預測不構成對閱讀者任何形式的投資建議,亦不對因使用本文內容所引發的直接或間接損失負任何責任。基金投資有風險,基金的過往業績並不代表其未來表現,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並不構成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基金投資需謹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