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於重慶市兩江新區的上汽紅巖汽車有限公司總裝車間拍攝的自動化生產作業現場。新華社 資料圖

“新質生產力”自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公開提出以來,已成爲一個熱詞,在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扮演着一種特殊的角色。實踐的推動和理論的創新,可以從三個層面來加以理解。

地方實踐層面上的新質生產力

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舉國上下,已是共識。這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最有利條件。

從現實來看,各地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着力點有很大差異。這本身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纔可能讓新質生產力得到真正的發展。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是從當地新質生產力發展基礎較爲薄弱的實際情況出發提出的,重在填補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最薄弱環節。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基於當地新質生產力發展已有一定基礎,重在讓新質生產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生產力發展,需要發揮構築良好的產業生態。傳統產業、戰略性新興支柱產業和未來產業需要各就各位,實現良性發展。顯然,戰略性新興支柱產業和未來產業,不是所有地方都具備加快發展的條件。在有些地方,這兩大類產業即使是能得到一定的發展,佔當地經濟的分量是有限的。對於這些地方來說,人才較爲缺乏,科技水平相對不佔優,這兩類產業發展需要的基礎條件較爲缺乏,盲目地全面發展,效果可能適得其反。更有效的做法是抓住重點,將精力放在能更好發揮本地優勢的產業上。

對於任何地方來說,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發展,都意味着未來發展的潛力和優勢。因此,即使對於發展這兩類產業基礎較爲薄弱的地方,仍然不能簡單地放棄,而是要努力尋找兩類產業中本地可能的對接點。產業是可以細分的,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包含多種可以細分的產業(行業),只要願意,各地都可能找到最能發揮自身優勢的細分行業。需要注意的是,兩類產業發展基礎條件較爲薄弱,只說明這類地方不具備較爲全面發展兩類產業的條件,而不是要讓這類地方全面放棄兩類產業。

相對而言,對於這類地方,應特別注意如何用新質生產力來改造傳統產業,讓本地具有比較優勢的傳統產業得到新的提升,更好地釋放本地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對於兩類產業發展基礎條件較好的地方,毫無疑問,就應該大踏步地充分發揮優勢,讓當地經濟高質量發展有更爲紮實的產業支撐。這些地方的產業發展,是未來中國繼續在全球經濟體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關鍵之所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同時要求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因此,對於這些地方來說,如何讓市場更有效地配置資源,推動兩類產業發展,是最爲急迫的任務。

政策實踐層面上的新質生產力

市場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發展,需要有利潤預期引導。因此,僅僅依靠市場的力量是不夠的,政策層面的推動不可或缺。

政策層面的推動,是給各類經營主體塑造公平的發展環境,儘可能彌補市場的缺陷。政策層面的推動,不是要讓政府取代各類經營主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擁有最多資源的是市場,這樣,充分挖掘市場資源,才能更好推動兩類產業的發展。政府所能做的是用好有限的直接支配資源,通過政策來引導各類經營主體的行爲,讓它們更願意參與和推動兩類產業的發展。

政策層面的推動,既包括政府規制層面的政策推動,也包括財政收支層面的有實實在在的資金支持的政策推動。兩種方式的政策推動是互補關係。財政資金的政策推動力度大,但資金數量有限,更應該重視的是其政策引導作用的發揮。

政府規制層面的政策推動,主要是對創新的支持。創新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力量。科技創新以及在此基礎上演化出來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都需要有規制層面上的政策推動。科技創新,特別是企業的自主技術創新,可以更好地推動產學研一體化,讓科技成果更有效地轉化爲生產力。

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是相對而言的。要破除那種企業不能也不願意搞基礎研究的陳見。實際上,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界限有時是相當模糊的,而且基礎研究轉化爲可以應用的技術的時間也不一定是長期的,有時可能只需要數年或更短的時間。這樣,收益和成本的對稱,就可能引導更多的企業參與基礎研究。當然,企業參與基礎研究與財政資金推動的基礎研究是並行不悖的,畢竟不是所有的基礎研究都需要直接導向經濟建設的主戰場。

企業創新免不了創造性的破壞,過程不可能是風平浪靜的,有時政府的支持是必要的。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來看,政府的支持必須是公平的,旨在創造一個對所有經營主體平等的經營環境,否則非對稱性支持勢必導致不公平競爭,損害市場經濟的內生動力。科技創新所推動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可能與既有的政府規制模式有衝突,簡單地套用勢必引發各種問題。這時,在未來發展趨勢未能摸清的情況下,包容性監管就比什麼都重要。

包容性監管提供的是發展新機會。在實施包容性監管的同時,政府也要努力創造條件,讓經營主體對未來適宜的監管模式有合理的預期。數字產業就是一個典型案例。數字經濟很重要,趨勢也很清晰,但具體發展模式是什麼、業態如何形成、產業如何發展,還有不少爭議,選擇適宜的監管模式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着數字經濟的未來。各國數字經濟的競爭,在某種意義上就是監管模式的競爭,是政策層面的競爭。

理論創新層面上的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作爲一個新概念的提出,本身就是一種理論創新。它來源於實踐,是對實踐的昇華,同時,新質生產力理論又需要創新,反過來指導實踐。因此,無論是現實實踐層面上的新質生產力發展,還是政策實踐上的新質生產力發展,都需要更全面更系統更有深度的新質生產力理論的指導。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絕不能建立在什麼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這樣的亂象上。更有針對性地聚焦發展新質生產力,纔是正確的做法。新質生產力是先進生產力,是在科技創新迭出的當今世界的先進生產力。提出新質生產力概念,是在倡導一種新理念,是要用一個新概念一種新理念來指導紛繁複雜的現實實踐。理論需要抽象,這是理論的特點所決定的。當下,如何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需要新概念新理念,需要一系列的理論創新。新質生產力理論無疑屬於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內容,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構建的不可或缺的內容。

毋庸諱言,從一個新概念一種新理念的提出到較爲完善的新理論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時間。當下,新質生產力理論的發展關注者甚多,既有政治經濟學領域的學者,有各部門經濟學的學者,還有各行各業結合實踐進行研究的學者和實踐者。這是新質生產力理論可能在較短時間內走向成熟的有利條件。遵循理論創新規律,讓新質生產力理論更快成熟,更好地指導實踐,是各界所期盼的,也是理論工作者應該努力的方向。

不同領域的學者和實踐者,對於新質生產力理論的理解和感悟各有不同,完全可以在理論創新上形成互補關係,共同推進新質生產力理論的成熟。新質生產力理論是一種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經濟新動能的形成提供支持的理論,實踐性強,需要在現實中不斷地加以總結和豐富。新質生產力理論源於經濟實踐,與一般的生產力理論沒有什麼差異,但它是新質的,代表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因此它又是綜合的,超越經濟實踐的。新質生產力理論因此是一種可以在中國式現代化中扮演重要推動力量的理論。

新質生產力作爲理論,它無疑是抽象的;作爲指導實踐的理論,它又應該是具體的。

理論的複雜性決定了進一步發展新質生產力理論,需要加強新質生產力在地方實踐層面、政策實踐層面和理論層面“三個層面”之間的聯繫,讓實踐推進理論的發展,讓理論更好地指導實踐。當下,最有力度的加快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措施無疑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通過更全面更有深度的改革開放,構建與新型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係。

(楊志勇爲中國社會科學院財政稅收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著有《新中國財政政策70年》《大國輕稅》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