隊伍狀態是企業持續高效能的基礎,尤其是高人效的基礎。

隊伍狀態包括組織和人才兩個層面,好的隊伍狀態意味着:一是有科學的組織設計,分工架構合理;二是有普遍勝任的人才,能夠填充分工架構,讓這個架構高效運轉。所以,大量企業僅僅進行人才盤點是沒有太大意義的,一羣強悍人才如果放入一個低效的分工架構裏,沒有好的“化學反應”,一樣不能產出預期的戰鬥力。

當前,大多觀點都在就人效談人效,喜歡在呈現一些人效數據後“盲猜”隊伍存在問題,但問題是,哪裏存在問題?這些問題有多大?基本是給不出正確的答案。在這種“盲猜”下,提升人效的方式也變得簡單粗暴,無非就是減員、降薪。

但這種方式真的會讓HR們的工作產生價值嗎?我不這樣認爲。事實上,這些所謂的“人效熱”儘管會讓HR們在一段時間內成爲主角,但更有可能會讓HR們進一步淪爲“劊子手”,失去了專業性。

穆勝諮詢一直有一個執着的堅持——“無法量化就無法管理”,因此,我們投入了大量的時間研究數據,不僅是人效數據,更有驅動人效數據的隊伍數據。我們花費了很多的時間,找到了一些量化隊伍狀態的指標,簡單而清晰地呈現了隊伍狀態。

我們每年會進行800-900家樣本企業的調研,併發布《中國企業人力資源效能研報》和《中國企業平臺型組織建設研報》,其中就有對於這些隊伍指標的調研。這些指標反饋回來的數據,讓我們越來越看到了中國企業在隊伍建設上的若干問題,這裏簡單分享幾個:

一是扁平化指數太低。

扁平化指數由企業的管理幅寬和層級數來決定,管理幅寬越寬越扁平,層級數越多越不扁平。

部分中國企業在這個指標上的確有一定的進步,扁平化指數逐漸提升,但仍有相當一部分企業固守着金字塔組織形態。2023年,扁平化指數小於1的企業(明顯存在組織冗餘)佔比爲34.1%。這類企業虛設了太多的沒有實際意義的管理崗位。

名義上,他們是爲了分工細化,以便專業化運作某些崗位,或者是爲了考慮員工的職業成長,需要給出更多的管理階梯。但實際上,這導致了組織的極度“虛胖”。縱向上,存在了諸多無意義的中間層;橫向上,管理幅寬過小。形象點說,這類企業裏每個“管理者”都像是配了幾個助理,其結果就是企業極度的官僚化。你不叫“哥”“姐”,直呼其名,甚至只叫花名,也改變不了官僚的本質。

我們發現,這類企業有很多共同的特徵。

例如,大家都樂於標榜自己是幾號位,或者去爲管理者定位TA是幾號位。按理說,企業的管理崗位各有分工,董事長和總經理只是工作內容不同,怎麼能分出誰是幾號位呢?有人振振有詞,我們這樣排位,是爲了“方便管理”,但說白了,權力自動排序,本身就說明了企業的官僚化。

再如,管理者喜歡稱呼自己的部屬爲“小朋友”,表面上顯得自己很親切,實際上卻深刻地傳遞了部屬與自己之間的權力差距。在部屬的感知裏,這是“爹味十足”。

又如,每個人喜歡暗示自己“上面有人”。大家喜歡說:“這事就算說到老X那裏去,也是我有道理。”什麼意思?無非就是說,我可以稱呼公司“一號位”爲“老X”,證明我和TA關係匪淺,道理總在我這一邊嘛。

這種組織“虛胖”的狀態在企業業績高歌猛進時,看似沒有太大毛病。每個管理者都帶着幾個助理忙到飛起,無數的PPT、覆盤、對齊、拉平……感覺大家也都在做事。說穿了,當人足夠的多,開個年會也更有氣勢,老闆再上臺“與民同樂”地唱首歌,年會的氛圍絕對到位,員工歸屬感十足。

問題是,當企業業績增長受阻,再面臨外部的經濟寒冬,這種虛胖首先就會被企業以“降本增效”“去肥增瘦”“組織變革”的名義快速矯正。某種程度上講,決策層並不是看不到這種“虛胖”,以前只是放任了而已,人家也不傻呀。

聽聞某個大廠在2023年裏大量削減了某個中間層,讓這個中間層的上下級直接對接,效率反而更高了。更有意思的是,這些中間層大量湧向社會後很快被瘋搶,但大量企業在使用後卻給出了負面反饋。有這家大廠的人解釋:“能滿意嗎?原來理念是上級給,他們當二傳手,PPT是下級做,他們當甩手掌櫃。早就養得不會思考不會做事了。”

二是戰鬥人員佔比太低。

戰鬥人員佔比衡量的是有多少員工直接與客戶接觸,且薪酬的50%以上由客戶買單決定。說通俗點,就是有多少人是在一線直接作戰的。

數據顯示,中國企業在這個指標上表現堪憂,大量人員躲在中後臺,不接觸客戶,接觸客戶的人薪酬也不與客戶的買單聯繫。

我們可以想象一個初創企業。他們最初的確全員皆兵,前臺人員佔大多數,且按單提成。但這個企業一旦業務穩定,必然需要建立強大的中後臺職能體系,這樣才能確保業務規範,資源合理配置。

問題是,在這個中後臺建設的過程中,究竟有沒有“過度”呢?我們的數據顯示是有。2023年,我們調研的樣本企業平均窄口徑戰鬥人員佔比爲21.9%,其中,有50%的企業戰鬥人員佔比在20%以下。這不是低不低的問題,是低到有點誇張的問題。

我們還發現了一種不好的趨勢:越來越多的喜歡往中後臺躲,中後臺的人產出越來越和客戶買單失去聯繫,其結果就是企業越來越官僚。按照這樣的趨勢,企業的大量資源會“費用化”,成爲了“公攤”。這些“公攤”投入不能說對於企業完全沒用,但至少效率極低。

我們也發現,這類企業有很多共同特徵:

比如,聽領導的不聽市場的。因爲他們的績效不由市場決定,而由領導決定,討好領導自然成爲了第一訴求。而領導有什麼訴求?TA也需要討好TA的上級領導。於是,層層遞推,企業就唯“一號位”獨尊。這自然滿足了很多“一號位”的訴求,但也會讓企業效率極度下降。因爲,“一號位”距離市場太遠,他們很難有效率地指揮下屬去靈活面對市場。

再如,上班划水,打卡拿錢。正因爲你沒法判斷我真正創造的市場價值(有沒有“打糧食”),所以按照工時結算就是最公平的,既然如此,我爲何要去面對市場、去創新創造呢?表面上看,這種方式對於員工是有利的,實際上,這種方式對於那些真正有能力的員工是不利的。他們滿腹才華,只能被迫躺平,因爲他們做了有價值的事也不會被認可,反而會被拍馬屁的人比下來。

又如,員工們會陷入橫向攀比,事情越做越少。既然沒有公允的績效標準來證明誰打了糧食,那麼,減少投入就是最划算的事。今天你不做這個事,明天我也不會做,誰做誰傻X,於是,很多事情最後是誰也不肯碰。

這種“攀比”誇張到什麼地步?一些企業裏,連辦公區清潔值日都堅持不下去,因爲總有人不去做,其他人也會有樣學樣。還有些企業,連爲公司墊幾十元錢都不肯,要申請備用金,因爲有人不墊,我也不墊。這些場景,我相信很多人都經歷過。

誇張嗎?不誇張,人性就是這樣。創業公司倒好,公司小,都在老闆眼皮底下,直接讓這些沒有奉獻精神的人走就是了。問題是,如果是那種大型企業,老闆沒法監控每一個細節,這就麻煩了。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穆勝事務所”(ID:hrm-yun),作者:婁珺,36氪經授權發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