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胥帥    每經編輯 盧祥勇 張海妮    

“二師兄”又“受寵”了。

據農業產經信息,5月20日全國大部分地區的豬價都已經漲至8元/斤以上,最高價漲至8.3元/斤,最低價漲至7.3元/斤。“受寵”的不只是豬價,還有豬企上市公司,股價連續上漲。

綜合上市公司月度銷售數據,這輪豬價上漲從今年1月就拉開帷幕,月度實現“四連漲”。能繁母豬數量下降等深層原因影響着供需,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漲價持續性還有待觀望。

豬價連續四個月上漲

5月中旬,豬價繼續上漲。

據農業產經信息,5月20日全國大部分地區的豬價都已經漲至8元/斤以上,最高價漲至8.3元/斤,最低價漲至7.3元/斤。

伴隨豬價上漲,A股上市公司豬企股價也有所表現。

截至5月21日午間收盤,正虹科技兩連板。新五豐、得利斯漲幅均超過5%,牧原股份盤中創出年內新高50.07元/股,溫氏股份市值逼近1500億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相較於豬價上漲,上市公司股價已經提前反應。而從上市公司披露的月度銷售數據看,今年3月就已有上漲苗頭。

以牧原股份披露的4月月度銷售數據爲例,今年1月至2月、3月及4月的生豬銷售均價分別爲13.84元/公斤(去年12月爲13.42元/公斤)、14.24元/公斤和14.8元/公斤。

新希望則披露了2月的銷售數據,今年逐月銷售價格分別爲13.3元/公斤、13.86元/公斤、14.34元/公斤和15.13元/公斤。

從這兩組數據可以看到,生豬價格並非在5月突然上漲,而是自今年1月以來就持續上漲。牧原股份4月的生豬銷售價格就比去年12月漲超10%。

牧原股份的股價起漲點在2月份,幾乎與本輪豬價上漲的節點同步。需要注意的是,豬企股價上漲過程還伴隨着年報披露季,去年A股養豬企業合計虧損超百億元,個別企業負債率甚至超過70%。

即便如此,當豬價反彈的預期出現,這輪豬企股價上漲頗有“利空出盡”的感覺。 

華泰證券研報表示,近期豬價持續上調,從五一節前的14.8元/公斤左右上漲至5月17日的15.4元/公斤左右,且週末豬價上漲加速。湧益監測週末生豬均價上漲約0.38元/公斤,截至5月19日全國生豬均價約15.8元/公斤,多地豬價突破16元/公斤。展望後市,短期壓欄/二育或持續進場形成有力託底,中期供需格局持續偏緊或驅動豬價易漲難跌。同時,4月CPI同比漲幅擴大,豬肉貢獻由負轉正。預計今年後續月份豬肉價格或持續同比上漲,相應帶動豬肉價格對CPI持續正向貢獻。按照2024年月度生豬價格高點在18元/公斤和20元/公斤左右測算,豬肉價格高點時影響CPI的點數或在0.75%~1.1%。

部分豬企4月才實現單月盈利

對於最近豬價上漲,卓創資訊生豬行業分析師容志發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當前豬價上漲主要是在北方市場,南方多數市場漲勢相對偏緩。容志發表示,北方市場二次育肥熱度漸起,攔截部分本應流向屠宰端豬源,市場實際供應缺口增大,下游收購阻力提升,支撐豬價震盪上行。同3月份的豬價快速上漲相比,5月中旬的南方市場豬價主導性並不高。

不過,從一些變化的產業指標來看,豬價上漲的信號其實還是比較明顯。去年10月底,淘汰母豬的價格環比大跌20%,同比跌超50%。淘汰母豬價格走低說明賣母豬的多,母豬影響的是10個月後的週期,也就是今年8月、9月。

今年3月,農業農村部印發《生豬產能調控實施方案(2024年修訂)》,將全國能繁母豬正常保有量目標從4100萬頭調整爲3900萬頭。從能繁母豬存欄量看,3月末全國能繁母豬存欄3992萬頭,同比下降7.3%,相當於3900萬頭正常保有量的102.4%,處於產能調控綠色合理區域。從育肥出欄週期和消費季節性轉強規律看,生豬市場供應偏松的緩解信號正在逐步釋放。

另外,低迷的豬價倒逼豬企持續不斷降低成本。即便如此,大型豬企在4月勉強實現單月盈利。根據新希望最新的調研紀要,4月份公司在豬價15.1元/公斤左右的水平上實現了整體單月盈利。

大型豬企的成本決定行業邊際成本。牧原股份管理層也表示,“生豬市場產能過剩”的觀點放到現在已經有些過時。

雖然豬價回暖,但業內人士認爲漲價持續性還有待觀望。

容志發表示,當前處於消費淡季,肥標價差收窄,後期隨着氣溫升高,肥豬需求或持續減弱,大體重豬源優勢不再,南方從業者補欄二次育肥積極性或不及北方,豬價波動幅度較爲有限。由於當下大豬存欄水平仍較高,南方市場短時二次育肥熱度或難有明顯提升,在需求端提振有限的情況下,南方市場生豬價格並無支撐點,這或對全國豬價起到拖累作用。從貿易流向來看,當前北方市場二次育肥熱度不減,隨着南北價差拉大,南方市場標豬貨源北調進入二次育肥渠道和屠宰渠道豬源較多,緩解北方供應壓力的同時,也會對豬價產生短時的利空影響,北方漲幅或受限。根據容志發了解到的情況,需求端被動跟漲後訂單有下滑現象,後續全國生豬價格再漲動力有限,或止漲回穩調整。

記者|胥帥 編輯|盧祥勇 張海妮 杜恆峯

校對|王月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