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新華網

育兒過程中,爸爸媽媽們常常充滿困惑:自己盡力爲孩子提供了相對優異的教育資源、生活條件,甚至爲孩子規劃好了未來的人生道路。但是自己的孩子看起來卻並不快樂。

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或許,我們需要審視一下自己和孩子對“幸福”的定義。對於孩子而言,他們的世界要簡單得多。他們的幸福感可能來源於一次無憂無慮的遊戲,一個溫暖的擁抱,一句由衷的讚美,或是一個充滿愛的家庭環境。

當家長將焦點過度放在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上,忽略他們的情感需求時,可能已在無形中剝奪了他們的幸福感。當家長爲孩子預設了未來的人生道路,卻未顧及他們自身的意願和夢想時,可能已在無形中束縛了他們的自由。

那麼,如何培養一個內心充滿幸福感的孩子呢?

積極心理學的理論和研究成果或許能爲我們提供一些有益的指導和建議。

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提出的相關理論認爲,人生幸福的五大要素分別是積極情緒、投入、人際關係、意義和成就。這五大要素相互作用,共同構成了人生的幸福感。據此,我們也可以找到幾條培養孩子幸福感的有效路徑。

建立積極的家庭氛圍

家長可以通過陪伴孩子參與各種活動,讓孩子感受到生活的樂趣和美好,體驗到快樂、滿足和愉悅的情緒。例如,一起做家務、玩遊戲、看電影等,這些都可以增強情感交流,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支持。

構建一個寬鬆和諧的家庭氛圍,允許孩子自由地表達情緒和情感,是建立積極家庭氛圍的重要一環。從進化心理學的視角來看,與正面情緒一樣,負面情緒同樣具備其獨特的價值。恐懼可以幫助我們遠離潛在的危險,悲傷可能會促使我們進行反思、學會珍惜並從中獲得成長。情緒本身並非問題所在,而如何妥善地處理情緒纔是關鍵。如果在一個不允許情緒表達的環境中成長,孩子可能會習慣於壓抑情緒,什麼事都悶在心中,這不利於他們形成健康的人格、陽光的性格。接納和理解孩子的負面情緒,幫助他們找到正確的應對方式,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作用。

家長在照顧孩子的同時,也要記得照顧好自己的情緒。這不僅是爲了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是爲了家庭的和諧與幸福。從家庭系統的視角來看,家庭是一個動態平衡的整體,每個成員的情緒狀態都會對整個家庭氛圍產生深遠影響。家長的樂觀會成爲孩子強有力的情緒支持,爲孩子樹立一個積極應對生活挑戰的榜樣。家長的焦慮、壓抑也會傳遞給孩子,成爲孩子壓力的來源。家長讓自己成爲一個幸福的人,孩子自然也能獲得積極的影響,從中受益。

獲得積極的心流體驗

心流體驗是指當人們完全沉浸在某個活動中,全神貫注,忘卻自我和時間的流逝,所感受到的一種愉悅和滿足感。在這種狀態下,人們會感到非常充實和自信,因爲他們完全掌控了所從事的活動,挑戰與技能之間達到了完美的平衡。

心流體驗可以增強孩子的內在動機、培養專注力和創造力,讓孩子在學習和成長中獲得快樂、充實和滿足感。

要想幫助孩子獲得心流體驗,首先要鼓勵孩子自主選擇感興趣的活動,這樣他們更容易從中找到樂趣和滿足感。然後可以爲孩子提供具有一定難度但又不至於讓他們感到沮喪的挑戰。這樣的挑戰可以激發孩子的求知慾和探索慾望,促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中。爲孩子創造一個安全、舒適且充滿支持的環境,讓他們能夠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從事自己感興趣的活動。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更容易體驗到心流狀態,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

創設積極的人際關係

人類具有社會屬性,家長可以鼓勵孩子與同齡人、朋友、老師等建立良好的關係,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

“過度比較”是導致個體幸福感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青少年對父母行爲感到不滿的常見原因之一。許多家長常常將“別人家的孩子”作爲榜樣,簡單地進行人與人之間的比較,以此來激勵自己的孩子不斷進步。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應該是多元化的,既有競爭也有合作,既有比較也有欣賞。身邊優秀的人不僅是學習的榜樣,也是寶貴的人際資源和合作對象。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們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認識別人的長處,更要認識自己的長處、發揮自己的特長,建立與他人平等合作、互利共贏的關係。只有將注意力回到如何讓自己幸福,而不是與他人比幸福時,幸福纔會離我們越來越近。

允許積極的自主探索

我們有時會見到這樣的孩子,他們各方面都很優秀,表面上看起來一切正常,但內心卻感到空虛、迷茫,缺乏生活的目標和動力。在一些契機下,他們可能會突然撕開平靜的外衣,爆發出一系列的問題。這種現象的出現,往往與孩子自主性的缺失有關。

自主性缺失的背後,往往隱藏着家長深深的關愛與擔憂。家長害怕孩子受傷,害怕孩子走彎路,因此選擇了一種看似穩妥的方式——過度的保護和干涉。但是過度的保護和干涉,常常剝奪了孩子獨立思考和獨立行動的機會。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面對各種問題和挑戰,正是這些挑戰,塑造了他們的性格,鍛鍊了他們的意志,成就了獨立的自我。

想要讓一個人做事,就要允許他犯錯。允許孩子犯錯,這是培養孩子自主性的重要一環。對於許多家長來說,看到孩子犯錯就會感到擔憂,甚至可能引發憤怒。然而,我們必須明白,犯錯就意味着獨立,意味着成長。犯錯是兒童形成獨立人格、自由精神、創造才能的必經之路。

在孩子需要時給予必要的支持和幫助,其餘時刻交給孩子自己去嘗試和探索。相信孩子的能力和潛力,允許孩子探索和試錯,這樣才能培養出真正獨立、自信、堅強和有擔當的孩子。

培養積極的抗挫能力

生活中難免會遇到挫折和困難,如何面對這些挑戰,對於孩子的幸福感具有重要影響。從歸因的角度來看,如果把挫折和困難視爲失敗的標誌,那麼孩子就可能會選擇逃避,並因此感到沮喪和失落。相反,如果能夠把挫折和困難看成是成長和進步的機會,孩子就可能會展現出更加積極和勇敢的態度,迎接挑戰,不斷提升自我。

作爲家長,應如何引導孩子用積極的態度面對挫折?一些心理學的小技巧也許可以發揮作用。比如,當誇獎孩子時,不要只誇獎他們的聰明才智,而是應該更多地誇獎他們在具體事情上所付出的努力。有研究發現,對孩子努力的讚賞,更能激發起孩子成長型的思維模式,從而更傾向於迎接挑戰和不斷取得進步。

幸福感的根基和源泉在於愛。學習心理學知識,通過心理學的方法,我們可以更有效地表達和傳遞愛。孩子是社會的未來,願我們的孩子都能獲得幸福,共同構建一個更加幸福的社會。(作者:華東師範大學心理健康中心 陳潔宇;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 周曉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