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累了”的Kimi终于想出了提速的方法。

今年3月末,Kimi一度火到宕机。近日,有部分用户发现,Kimi推出了打赏功能,用户可通过支付购买5.20元至399元不等的礼物,获取不同的高峰期优先使用时长。

对于该功能,月之暗面方面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该业务目前在小范围灰度测试阶段,后续会对Kimi持续扩容和优化。同时,对于其他商业化模式的探索,月之暗面保持开放的态度。

由于大模型的训练成本高昂且还在急剧攀升,商业化如何落地必然是每个大模型公司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在C端市场上,ChatGPT、文心一言等国内外大模型产品都采用了类似的订阅付费制,月之暗面为何会另辟蹊径选择打赏模式?这一新模式会成为C端商业化路径的更好选择吗?

“Kimi的打赏模式和常见的订阅制确实有很大的不一样,(选择打赏制)最核心的原因是Kimi的用户群体,它在抖音、B站大量投流后获得了很多年轻用户。”在中美两家公司担任AI产品顾问的Super黄(化名)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了Kimi在商业化上“不走寻常路”的主要原因。

至于年轻人是否能为Kimi买单,《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月之暗面了解到,由于该功能仅推出了不到2个工作日,“(收效)现在应该还看不出来,范围太小”。Super黄预测:“打赏模式不会给Kimi带来太多收入,我觉得会有不少人尝鲜去支付5.2元、9.9元,但大额付费估计占比很小。”

“5.20元送一朵花”

Kimi要“玩打赏”?

“他做科研是可以的,但我不知道他怎么商业化。”在今年的一次媒体采访中,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谈及月之暗面创始人杨植麟,他很好奇这位“技术天才”会如何在大模型领域赚到自己的第一桶金。

近日,Kimi用一项刚上线的新功能给出了回答。多位用户发现,不同于以往的单纯崩溃,如今Kimi在算力不足的高峰时期提供了新选项,“急需Kimi?点击这里给Kimi加油,高峰时期优先使用”。

用户点击链接后将弹出多个页面,显示不同打赏金额对应的不同礼物以及优先使用时长,打赏金额在5.20元至399元不等,且均有拟人化配文,例如“5.20元送Kimi一朵花”“9.99元给Kimi加鸡腿”“399元和Kimi一起登月”。

关于首次进行商业化试水的契机,月之暗面方面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我们收到很多用户反馈,他们日常会依靠Kimi辅助完成一些工作和任务,想了解有什么付费方案,可以在服务高峰期也能稳定使用产品。为了给这些用户在服务高峰期提供更多选择,我们目前在小范围灰度测试一项打赏功能,打赏后可在高峰期获得优先使用权。我们也会持续扩容和优化,给更多用户带来好的使用体验。

其中,优先使用权被Kimi解释为,在高峰时期Kimi算力不足时,产品将在Kimi实际可调用的推理算力范围内,优先保障获得服务用户的推理算力。

值得注意的是,Kimi提供的多种打赏方案似乎并未遵循量大从优的传统市场逻辑——399元365天的最高档位约合1.093元一天,而99元93天的方案约合1.064元一天。

“第一是价格为先,99元是一个两位数到三位数的门槛,超过(99元)后,更多人的付费意愿肯定就更低了;第二是用更高的价格来锚点,让部分用户觉得好像自己发现了一个小漏洞,赶紧下单99元的去薅羊毛。”Super黄表示。

对于现有的不同定价方案,月之暗面方面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打赏是年轻人表达喜爱的一种方式,我们希望给喜爱Kimi的用户提供更多选项,后续也会根据用户的反馈持续做优化和调整。

打赏模式是AI大模型应用的商业化新路径?

“百模大战”开战以来,各大基座大模型更新迭代、AI应用加速落地,市场对算力的需求仿佛一张渐渐张开的巨口,算力成本一再上涨,这也让大模型公司们对商业化的需求更为迫切。

在面向B端的市场,大模型的定价模式主要有按时间段收费、按调用量收费和一站式解决方案等。例如字节跳动的自研大模型豆包就在按调用量收费模式里打响了价格战的第一枪。官方数据显示,豆包大模型在企业市场的定价只有0.0008元/千Tokens(最小文本单元),0.8厘就能处理1500多个汉字,比行业便宜99.3%。

而面向C端,ChatGPT、文心一言等大模型产品都选择了用户并不陌生的订阅制付费方式。以文心大模型4.0工具版为例,单月购买价格是每月59.9元,连续包月的优惠价为每月49.9元。

为什么Kimi首次尝试商业化就走了一条人迹罕至的路?在Super黄看来,打赏模式的推出主要和Kimi的用户画像有关。

“它在抖音、B站大量投流后获得了很多年轻用户,而这些用户对价格是非常敏感的。Kimi打赏的价格基本在每天1.25元左右,一个月就要对应近40元, 这会让用户的付费意愿大幅下降,而5.2元、9.9元这样的价格是能快速让大家有意愿付费的低门槛价格。”他解释。

这种更为灵活和随机的打赏模式会, 成为AI大模型应用的商业 化新路径吗?

“在国内to C的大模型产品上想要获得较好的营收去打平token的成本,目前来看是不可能的。”Super黄的态度显得并不乐观,“目前能跑到PMF(Product Market Fit,产品市场匹配度)的一个是要在非常垂直的细分赛道,例如AI PPT或者在原有业务上增加AI功能来提高整体订阅费用;此外,肯定是海外用户更容易接受付费制度。”

因此,他认为,会有部分用户给Kimi小额打赏进行优先权体验,但打赏模式的不可持续性,总体不会给Kimi带来太多收入,“在有很多平替产品的情况下,Kimi想要从对价格敏感的年轻人身上赚钱还是不太现实的,因为Kimi还没有找到明确的痛点”。

数字经济学者刘兴亮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打赏模式提供了一种灵活且用户友好的商业化途径,但其收入的不确定性和管理复杂性也对平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他表示,对于Kimi来说,成功的关键在于持续提升服务质量,吸引并留住愿意打赏的忠实用户,同时可能需要探索多元化的商业化策略以稳定收入来源。

月之暗面方面也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对于其他商业化模式的探索,我们保持开放的态度。相信随着产品为用户创造的价值越来越大,产品本身也会越来越有价值。我们会继续探索新的方案,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让更多人可以受益于AI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事实上,“和Kimi一起登月”的路也大概率不止打赏这一条,Super黄表示,目前打赏的商业化路径只与高峰期优先的权益有关,“其实Kimi的商业化有很多可能的路径,比如200万字的长文本、上传文档数量,甚至可以在平台做一个自己的知识库等。(打赏)这只是他尝试商业化的开始,我们可以期待Kimi之后更多的选择。”

声明:文章内容和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每日经济新闻”(ID:nbdnews),作者:杨昕怡,编辑:程 鹏 刘雪梅 杜恒峰,36氪经授权发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