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

過去的“五一”黃金週,日本成爲中國遊客海外出遊最主要的目的地,“日本LV店裏都是中國人”的詞條甚至登上了微博熱搜。

受到日元匯率不斷貶值的影響,今年年初以來,去日本旅遊和消費,尤其是購買奢侈品、珠寶、藥妝的各國遊客絡繹不絕。日本觀光廳數據顯示,2024年1—3月的旅遊消費額達到1.75萬億日元,同比增長73.3%,是有這項統計以來最高的季度數據,人均旅遊支出也比2019年同期增加了41.6%。

與此同時,日本本地居民旅遊的數據卻出現了下降。據共同社報道,東京一家技術企業對日本全國47個都道府縣60座主要鐵路車站周邊500米內的客流量進行分析的結果顯示,今年“五一”黃金週期間,53座車站周邊的本國遊客人次都較去年同期有所減少。

“日本的經濟經過30年以後出現了回暖和亮點,但是仍然存在着隱憂。”在近日舉行的中國城市百人論壇2024春季論壇上,中國科學院大學講席教授、人居科學學院院長,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總規劃師,首鋼集團總建築師吳晨,在5月16日於清華大學舉行的“中國城市百人論壇2024春季論壇”的講演中,向包括《華夏時報》在內的媒體表示,2022年的能源危機導致日本出現了輸入型通貨膨脹和匯率的閃崩,價格的變化也進一步導致了日本國內的需求下降,民衆心理難以接受,造成了國內總需求驟減。

從通縮到滯脹

2024年初,隨着日經指數再度突破上世紀80年代末的歷史最高值,日本是否已經徹底走出“失去的30年”引起了全球的關注。

除了旅遊消費走高以外,當前的日本經濟還呈現了一些新的氣象:製造業有所復甦,《日本經濟新聞》統計,東證Prime市場上市的約170家企業淨利潤增長23%,達14.8萬億日元,在2021年以後再度超過非製造業企業,豐田、小松等大企業利潤穩定增長;失業率始終保持低位,2024年3月失業率爲2.6%;股市和房地產回暖,2023年日經225指數全年上漲28.24%,截至發稿時已經升破39000點,東京核心區二手房單價升至約7.6萬元/平方米,刷新近20年來的高點。

然而這其中也有隱憂。2024年第一季度,日本個人消費環比下降0.7%,連續四個季度負增長,出口環比下降5.0%,系四個季度以來首次下降。近期的一項調查顯示,63.9%的企業認爲日元貶值對其利潤造成負面影響,超過30%的企業認爲利潤和銷售額均受到負面影響。中泰證券研究所政策組首席分析師楊暢向《華夏時報》記者指出,3月日本製造業PMI爲48.2%,仍然處於景氣線下。截至今年3月,日本核心CPI已經連續31個月同比上升。日本生命基礎研究所經濟調查部部長齋藤太郎表示,當前日本經濟增長停滯、物價上漲,“可以說陷入了滯脹”。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發佈的2024年第一季度全球宏觀經濟季度報告認爲,日本經濟第一季度整體依然不溫不火。後續日本經濟能否有亮眼表現,“春鬥”提漲工資後需求狀況能否有所好轉,將會是十分關鍵的因素。

需求下降是經濟發展挑戰主因

在吳晨看來,需求端的縮小和流動性的降低是造成經濟體經濟發展挑戰的重要因素之一。他認爲,需求端是形成消費的總開關,沒有強大的流動性的創造和強大的內部需求的挖潛和挖掘,也就無法扭轉比較複雜的局勢。

他在演講中回顧,二戰後日本經濟重啓,得益於當時高素質的勞動力和低廉的物價水平,在1973年GDP總量達到了美國的2/3。1973年到1979年,由於兩次能源危機導致油價暴漲,接近100%的能源要依靠進口的日本很快出現了快速的通貨膨脹,民衆消費慾望降低,需求降低,經濟開始下滑。同時,日本也開始由粗放的生產導向型經濟向技術導向型經濟轉型,提高了生產效率,成功實現轉型。

80年代初期,美國由於財政赤字劇增,採用美元貶值來增加產品出口的競爭力來改善美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的情況,因此跟日本簽訂了著名的《廣場協議》。日本降息後,大量資金進入股市和樓市,在90年代產生了巨大的資本泡沫和信用泡沫。1990年,全球市值最高的前10家公司當中,日本佔到了7家,同時日本也在全球“買買買”,很多藝術品最高的價格都是在日本的購買下形成的。

1991年,日銀加息刺破了股市和樓市的泡沫,民衆對未來預期悲觀,不敢再大手大腳花錢,導致了市場總需求下降,當下降的幅度夠大時,就產生了通貨緊縮。爲了刺激經濟,日本在30年期間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實際上就是多發債、多印錢,但是遲遲看不到經濟重啓的跡象。

“放水”解決不了所有問題

“在過去30年與通縮的鬥爭中,日本讓全世界的央行和政府明白了一件事: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通過印錢和發債來解決。”吳晨指出,短時間內的貨幣和財政政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匯率,但是也造成了國家信用無度的擴張,也刺破了日本信用危機的泡沫。

而當前,中國也面臨着需求端下降帶來的一些挑戰。整體來看,儘管我國近兩年一直在通過不同的手段刺激消費,但居民儲蓄率一直在不斷增高,背後反映出大家不敢消費、不願意消費。

他解釋,從 “三駕馬車”出口、投資和消費來看,出口方面,2021年以來出口總額增速進入下行區間,全球化供應鏈佈局的邏輯發生了變化,朝着多元、分散和去中心化方向發展,而中美地緣政治因素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投資方面,年初的“39號文”明確了12個重點省份除基本民生的功能外,不得出現政府投資的新開工的項目,外商投資也在2022年出現拐點,2023年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1339.1億元,同比下降8.0%;消費方面,房地產個人按揭下降,待售面積上升,另外居民消費降級趨勢明顯,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淄博、哈爾濱、天水等網紅城市消費市場火爆,但如果去觀察其背後的數據會發現,其實是“量增價減”,主打性價比消費。

對此吳晨表示,過去的一段時間,通過去槓桿、去泡沫、去債務等行政手段去管理資本市場雖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壓縮了需求,抑制了消費。當前,我國也在通過積極解除樓市限購、發放超長期特別國債和各類專項計劃來挖掘需求、釋放需求和創造新的需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