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一槍未開。”

北京某知名VC機構的投資經理梳理了今年的投出情況:一週聊5、6個項目,沒有一個立項,今年出手數量爲零。”這也許是今年部分投資人現狀的寫照。

臨近半年,除了寥寥數家爆紅的AI大模型創業公司,今年創投圈不見往日一窩蜂拼搶項目的景象。“雖然市場上仍存在競爭,但競爭的激烈程度正在減弱。”達晨財智肖冰聊起今年的感受。

“很長一段時間裏,我們習慣了隨着高速增長時代潮流前進的慣性思維。但現在,那個時代已經結束了。”

這背後,是中國創投行業發生一場深刻變遷:以往熟悉的“募-投-管-退”,正在變成“退-募-管-投”。投資,反而成了當下投資人不那麼重要的事,這是始料未及的一幕。

VC不出手

臨近半年,一槍未開

項目創始人不想融資,OK那就不push;FA說這輪沒份額了,那就不搶了;IC說項目問題太多,那就不推進了。

一位投資人在社交平臺如是總結了今年的心態——淡淡的。

“沒什麼興奮感。”交流一圈下來,身邊投資機構出手次數屈指可數。

細細聊起投資人的日常:大家日程依舊滿滿當當,但更多的任務是寫行研報告、做制度建設、拜訪各地領導、處理投後。忙來忙去,卻沒項目上IC,更別提簽約和交割了。

這一幕也可以從清科研究中心的數據得到驗證:2024年第一季度,我國股權投資市場共發生1496起投資案例,同比下降了36.7%,剔除偶發極值案例後,投資金額同比下降了22.2%——雙雙下降,揭示着一級市場持續放緩的殘酷事實。

非必要不出手,投資機構明顯捂緊了錢包,“老闆甚至讓我們抱着學習的態度看項目,不一定要投。”

不久前一位本土創投大佬感嘆:“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裏我們更重視投資,團隊的核心KPI都是每年必須投出去多少資金。但近幾年逐漸改變,其他工作的權重不斷提高。”換言之,投資數量不再是衡量投資經理的唯一指標。

收緊,席捲一級市場。深圳某人民幣VC合夥人聊起了一個案例:一個GPU項目已經上了七八次投委會,但投委會成員一直沒有鬆口,認爲這個燒錢的項目,後續能否有人接盤實現退出不敢保證,因此團隊遲遲沒有出手——這無疑是VC/PE愈發謹慎的一個縮影。

更爲現實情況是:“現在就算想卷投資,都沒什麼可以卷的項目。”

曾幾何時,創投圈湧現着各種明星公司,個個融資名單拉出一長串,VC/PE爲了擠進來各顯神通,五花八門搞定份額。相比之下,如今創投圈靜悄悄的,部分投資經理看項目是爲了週會上做彙報,好項目難覓,更別說值得“搶”的項目了。

投進什麼項目似乎沒那麼重要了。

估值打折,無人買單

VC刀槍入庫,壓力給到了創業公司。

聊起這些,某硬科技項目創始人體會深刻,今年他已經陸陸續續參加了十幾場創投路演活動,20億的估值還一再打折,至今一分錢也沒拿到,不免心灰意冷。一位剛打折融資的創始人談及當前融資困境:

“大家都不投了,而不是擇優而投。”

猶記得去年底,紀源資本符績勳在年終總結時談到這一幕:投資有所變慢,大約是以往的30%-40%,原因離不開大環境和估值體系的變化,大家都在適應新的估值。

此時此刻,中國一級市場正經歷着估值重置,創業公司沿用原來的估值邏輯將很難融資,高估值時代遠去。

爲了融資,大批公司開始降估值,不惜打折甩賣——從平輪到7折、5折對半砍,甚至是砍到大動脈的3折,以及幾乎是“給錢就行”的1折,姿態各異。畢竟,拿不到錢就可能意味着彈盡糧絕,這是創始人更加不願面對的一幕。

一家半導體公司前不久融資,估值打了6折,創始人甚至感到欣慰:至少拿到資金,保證了現金流纔不會在卡位賽中敗下陣來。

“你能想到的許多擁有最佳商業模式的大型企業技術公司,都經歷了估值回調,一些龍頭公司的估值甚至下降了50-90%。”一位知名VC機構管理合夥人分享。

更嚴峻的是,即便估值降下來了,依然有很多公司等不來投資人伸出的手——

一家SaaS賽道的公司,今年融資的過程中屢屢碰壁,估值折扣一降再降,甚至5折都找不來投資人。更爲絕望的是,由於這是無法落產能、與返投無緣的項目,很多投資人早已轉型不看這類公司了。

殘酷的現實表明,就算市場上的項目越來越有打折性,很多時候還是找不到人接盤。

華南一位FA從業者甚至有些難以置信:“有很多我們覺得是大撿漏的項目,營收好,有利潤,估值低,竟然還是不好賣。”

爲了幫企業融資,VC組織的路演會多了起來,由於對估值要求極爲苛刻,甚至也被戲稱“特賣會”。

“都去忙退出了”

VC出手減少,離不開募資與退出的雙重困局。

我們需要警惕這樣的惡性循環:當GP退不出去,DPI表現不佳,難以給到LP真金白銀的滿意回報,加劇LP的謹慎態度;於是募集新一期基金變得困難,彈藥難以爲繼,出手就更加謹慎了……

正如清科研究中心顯示,2024年Q1,中國股權投資市場募集基金數量同比下降43.9%,募資規模下降5%。剔除部分大型國資基金,可以預見市場化募資境況更爲慘淡。

至於退出方面,今年一季度,中國股權投資市場共發生362筆退出案例,各市場退出活躍度顯著下降,同比下降56.2%。其中,在IPO方面的退出案例同比下降49.2%。

此情此景,投資機構都把退出提到了關乎機構生死的重要位置。用VC的話來說:“到了基金最痛苦的退出期,就會明白什麼叫寧願錢趴在賬上投不出去,總好過收不回來。”

珍惜每一顆子彈,這是當下所有人的共識。

從業三十餘年,松禾資本創始合夥人厲偉曾感慨,我們在大環境下,要不斷衡量自己的能力邊界。雖然我們主張突破自己,但是必須知道“度”在哪裏,步子跨得太大,是會有問題的。換言之,保持克制。

經緯創投創始管理合夥人徐傳陞也提醒過,中國有超過兩萬家投資機構,美國只有2000多家,我們管理的錢卻是美國的十分之一。資本市場走向良性發展的過程中,一定會經歷一次痛苦的調整,所有機構都要問自己,優勢在哪裏,差異化在哪裏。

身處當下變遷,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感觸。

君聯資本總裁李家慶曾直言,創投這個行業就是一場持久戰,時間越長越能看清形勢的變化,面對短期的起、伏,得、失,還是要把時間跨度拉得更長一些來看待。也許今天不必過於在意短期的波動,該來的都會來。

且行且看。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投資界”(ID:pedaily2012),作者:楊繼雲,36氪經授權發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