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在《爲了忘卻的記念》中爲了紀念柔石,曾將他與同鄉台州的寧海方孝孺相提並論,說他有點台州式的硬氣,還有點迂。時至今日,方孝孺仍是人們感嘆的話題。一個曾經輔佐帝王,被世人稱爲“殺此人則天下讀書種子絕”的一代才士,卻慘遭滅十族。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朱棣如此震怒以至於非要滅他十族呢?

滅十族建文帝在位時,方孝孺已經是名聞天下的第一大儒,學識品德爲四海稱頌。他爲文縱橫豪放,能與東坡(蘇軾)、龍川(陳亮)相比。據說每撰一文,海內爭相傳誦。

朱棣起兵時,他的謀士姚廣孝曾對朱棣說:“臣有所託。”

朱棣問:“何爲?”

姚廣孝答道:“南有方孝孺者,素有學行,武成之日,必不降附,請勿殺之,殺之則天下讀書種子絕矣。”

朱棣頷首答應。

朱棣佔領南京後,方孝孺果然不肯歸附。因姚廣孝事先囑託過,朱棣沒有殺他,而是將他投入獄中。

對於方孝孺的文名,朱棣也很敬重。幾天後,朱棣準備即位時,便想請方孝孺爲他擬登基詔書,同時也希望利用方孝孺的名氣爲天下士人樹立一個歸順的榜樣,所以朱棣屢次派人到獄中向方孝孺招降。方孝孺堅決不從,朱棣又派方孝孺的學生廖鏞、廖銘二人前去勸說,反遭到方孝孺的一頓痛斥。

無奈之下,朱棣只好派人強行押解方孝孺上殿,但是方孝孺穿着一身斬衰(古代喪服按生者和死者關係,分爲五等,斬衰最重),一進來就大哭不已。朱棣即命錦衣衛強行撕去方孝孺的喪服,換上朝服。

朱棣強壓怒火,親自勸解方孝孺,破例爲他設座,並起身勸慰道:“先生不要難過了!朕本來是要效法周公輔佐成王的。”

方孝孺立即反問道:“成王在哪裏?”

朱棣說:“他自焚死了。”

方孝孺再問道:“爲什麼不立成王的兒子當皇帝?”

朱棣說:“國家要依賴年長的君主來治理。”

方孝孺進一步逼問道:“那爲什麼不立成王的弟弟?”

朱棣無法回答,只好搪塞道:“這是朕的家事,先生不必過多操勞。”遂暗示左右,強行將筆塞給方孝孺,命道:“詔天下草,非先生不可。”

方孝孺接過筆,奮筆疾書“燕賊篡位”四個字,投筆於地,放聲大哭,且哭且說:“死即死,詔不可草。”

方孝孺憤然回答道:“便十族奈何!”罵叱聲越來越大。

朱棣大怒,命人將方孝孺的嘴割開,從嘴角一直割到耳朵。方孝孺滿臉是血,仍然痛罵不絕。

朱棣厲聲道:“豈能讓你如此痛快地死,當滅你十族!”

於是,朱棣一面命人繼續將方孝孺關押獄中,一面搜捕其親戚家屬等人,以及他的學生,算作十族,押解至京,當着方孝孺的面,一個一個殺戮。每殺一個追問一聲,是否回心轉意。方孝孺強忍悲痛,始終不屈服於朱棣的淫威。當弟弟方孝友被押到時,方孝孺看着因受自己牽累而行將就戮的弟弟,不覺淚如雨下。方孝友從容吟詩一首,寬慰方孝孺:阿哥何必淚潸潸,取義成仁在此間。

華表柱頭千載後,旅魂依舊到家山。方孝孺也作絕命詞一首: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猷。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嗚呼哀哉兮庶不我尤!方孝孺被押到南京城聚寶門外磔死,遇難時年僅四十八歲。明代歷史地理學家王士性曾評價道:“自古節義之盛無過此一時者。”清代學者齊周華也認爲:“靖難受禍慘烈者,亦莫若孝孺。無論知與不知,無不義而悲之。”老南京相傳明宮午朝門內丹墀上的血跡石,即爲方孝孺頸血所濺而成,雨後看血跡石,血色鮮紅欲滴,嗅之似猶有血腥味!

方孝孺的妻子和兩個兒子上吊自殺,兩個女兒年未及笄,一齊投秦淮河自盡,受他牽連被殺的有八百七十三人,入獄和充軍流放者達數千,當時的恐怖氣氛可見一斑。

歷來株連也不過是滅三族,誅九族已經很恐怖,燕王還要滅十族,其野蠻、殘暴由此可見。以至於清初史家谷應泰這樣嘆道:“嗟乎!暴秦之法,罪止三族;強漢之律,不過五宗……世謂天道好還,而人命至重,遂可滅絕至此乎!”

讀書種子故事自然得從頭說起。方孝孺(1357-1402),生於浙江台州寧海,父親方克勤任寧海縣學訓導(即縣學校的老師)。方孝孺自幼聰慧,讀書過目不忘,善作詩作文,人奇其才,被稱爲“小韓子”。洪武四年(1371),方克勤出任山東濟寧知府,於是方孝孺隨父北上濟寧。

方孝孺拜著名學者宋濂爲師,宋濂爲明代開國元勳,是江南第一大儒,以“仁政”爲理想,主張恢復古代的禮樂,以德治國,反對嗜殺。當時宋濂門下,學子如雲,如胡翰、蘇伯衡等,皆爲學界名流,但與方孝孺相比,則相形見絀,都自愧不如。宋濂也非常器重孝孺,曾把他比作“百鳥中之孤鳳”。

洪武九年(1376),“空印案”起,方克勤雖一向清廉守法,蜚聲政績,也牽連被誅。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起,宋濂也受牽連而不能倖免。父親、老師均慘遭變故,對方孝孺產生極大影響,使他逐漸形成一套以提倡仁政、反對暴政爲核心的政治主張。

洪武十五年(1382),經東閣大學士吳沉等人推薦,二十六歲的方孝孺來到南京,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召見。明太祖見他舉止端莊、學問深厚,稱讚他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但由於他力主施行仁政,志存教化,與朱元璋重典治國的政治主張相差甚遠,太祖並未啓用他,只是對皇太子說,“現在還不是用他的時候”,於是厚禮相待,遣返歸鄉。

對於方孝孺而言,身懷匡世之才而無用武之地,實在是件憾事。此後十年,他只得隱居在家,把心血都放在著書立說上,著有《周易考次》、《宋史要言》等。他雖然生活清苦,貧病交加,甚至連日斷炊,仍然奮筆不輟。一直到洪武二十五年(1392),經人再次推薦,朱元黃子澄像璋才讓他擔任陝西漢中府學教授。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朱允炆即位,懷抱“明王道、致太平”志向的方孝孺,終於在年輕皇帝朱允炆那裏尋找到了實現理想的機遇。

前面我們說過,建文帝崇尚儒家仁政之說,有意結束其祖父尚武的政風,確定新年號爲“建文”,與祖父“洪武”剛好形成鮮明的對照。

當時,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飽讀詩書的才子都受到重用。建文帝的治國措施與方孝孺的仁政主張相投合,方孝孺更是受到建文帝的青睞,先任翰林侍講,後遷文學博士,日侍建文帝左右。據《明通鑑》記載,建文帝讀書每有疑問,便立即召方孝孺爲他講解;臨朝奏事時,遇到需商議的地方,也命方孝孺前來批答;宮中纂修《太祖實錄》及《類要》等史書,也由方孝孺擔任總裁。當時朝廷的詔書、往來的檄文大都出自他的手,建文帝對方孝孺,可謂言聽計從,非常倚重,君臣關係十分契合。方孝孺對這種“知遇”之恩十分欣喜,“風軟彤庭尚薄寒,御爐香繞玉闌干。黃門忽報文淵閣,天子看書召講官”,在建文帝身上,寄託着方孝孺的政治理想——提倡仁政,反對暴政。

在方孝孺的輔佐下,建文帝大力着手改革,史稱“建文新政”。他們崇尚禮教,銳意文治;廢除嚴刑峻法,大赦疑獄。同時又採取重農桑,興學校,賑濟災民,蠲荒田租等與民休養生息的措施,使國家呈現一派祥和的景象。時人讚歎,建文時,法網疏闊,道不拾遺,士風朴茂,尚義者多。

然而,建文帝在安定的生活中成長,接受的是儒家學說的薰陶,缺少對現實的瞭解,而且他所重用的大臣也多是讀書人,因此改革中難免有理想主義色彩。他接受方孝孺的建議,在詔行寬政的同時,銳意復古,甚至要恢復西周時期的井田制度。他還使用一些《周禮》中的官名,依古制改革某些官職。復古這些制度是沒有任何現實意義的。從這一點我們不難發現,建文集團過重的文人氣息,成爲他最後失國的一個主要原因。

這種對實現政治理想的渴望與對知遇之恩的感戴,使方孝孺無論從情感還是理念上都把建文帝視爲千古一遇的聖主,並將自己的命運與之緊緊地聯繫在一起。就此一點而言,在後來的靖難之役中,他是決不可能降於成祖朱棣的。

瓜蔓抄在靖難之變中,方孝孺與朱棣是勢不兩立的。建文帝討伐燕王的詔檄大多出自方孝孺之手。朱棣曾經兩次試圖以罷兵作爲緩兵之計,都被方孝孺識破,併力勸建文帝不要被他迷惑,使得朱棣屢屢未能得逞。方孝孺還多次爲建文帝出謀劃策,甚至使用反間計來離間朱棣父子。朱棣奪取帝位後,方孝孺不肯起草登基詔,受新仇舊恨夾擊的朱棣終於沒能壓住怒火,方孝孺遂慘遭滅“十族”。朱棣如此殘酷的報復,也說明兩人積怨之深。

況且方孝孺所代表的決非他一個人的志向,他代表的是大多數江南士人的理想。在江南士人眼裏,“削藩”與“靖難”之爭,決不僅僅是朱姓內部的皇位之爭,而是仁政與暴政之爭。“仁政”理想是一種極爲普遍的羣體意識,江南又是當時最大的文人淵藪,名儒輩出。在洪武政治下,他們所遭受的打擊,比之其他地區的士人更爲酷烈。當時的著名詩人高啓、張羽、楊基諸人均被迫害致死,甚至連開國功臣劉基也最終鬱郁而死,正如解縉在爲太祖所上封事中所說:“國初至今,將二十載,無幾時不變之法,無一日無過之人。”這是一個政治穩定的時代,同時也是一個令人窒息的時代,政治氣氛異常凝重,文武大臣人人自危。生活在此一時代的士人,他們所擁有的只能是惴惴不安的畏禍避害心理,而不可能有扭轉乾坤的守道抗勢壯志。

只有當洪武時代結束而朱允炆登基後,士人們似乎才迎來了轉機。從改元“建文”的新年號裏,他們不難發現這位建文皇帝想要改變洪武時的恐怖主義政治的決心。這種情況下,文人獲得了比以前更高的政治地位,再也不用擔心像洪武朝那樣動輒以一言獲罪,因此他們膽量也大了,對朝政敢於表達自己的意見,對建文帝忠心耿耿。這是江南地區士人支持建文的一個重要原因。自幼飽受儒學薰陶的年輕皇帝所追求的政治理想,似乎意味着一個仁治時代的到來。

然而,朱棣的起兵並取得最後勝利,無情地粉碎了這種理想,方孝孺不顧“滅十族”的慘況,毅然選擇赴難,他的殉難,是對建文帝“知遇之恩”的報答,體現着“士爲知己者死”的高尚氣節,更是對破滅的理想的殉節。建文“秀才朝廷”中的其他士人,如齊泰、黃觀、陳迪等,也與方孝孺一同赴難,誓死不屈,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可見,方氏與一時死難之江南士大夫,都並非“慷慨於一時”,他們在更大程度上是爲了自己的仁政理想,而前赴後繼的。

方孝孺在南京政權的影響極大,代表了當時江南民氣,如果方孝孺肯歸順朱棣,那麼其他官員自然也就會臣服。然而方孝孺始終忠於前帝,那麼他的門生派系也就不可信任。朱棣滅方孝孺“十族”,把方孝孺的學生都牽連進來,實際上是要徹底清除那些深受方孝孺思想影響的人。恰如學者方東嶺指出,方孝孺之死的意義已經遠遠超出了事件本身。方孝孺爲江南地區士大夫的一個典型。方孝孺的死不能被視爲一種個人行爲,它是明前期士人儒家政治理想曇花一現後破滅的標誌。

與此同時,其他的建文餘黨也遭到了血腥鎮壓。事實上,朱棣入南京後立即揭榜(懸賞捉拿)黃子澄、齊泰、方孝孺、鐵鉉等建文帝臣子數十人。出逃在外的齊泰、黃子澄均被捕獲,全家被誅。齊泰本已脫險,他因擔心引人注目,將所騎的白馬染成黑馬,馬奔跑出汗,黑墨漸漸脫去,反倒被人起疑拿住。

兵部尚書鐵鉉,死守濟南被俘。他曾經在濟南城下用詐降之計,差點殺死朱棣。朱棣親自審問,鐵鉉寧死不肯面對朱棣,背向而坐。朱棣讓他回頭看一眼,終不可得。朱棣盛怒下命人割去鐵鉉的耳朵、鼻子,鐵鉉仍然謾罵不止。朱棣命人將他凌遲碎剮,將其屍投入油鍋,炸成焦炭。

御史大夫景清謀刺朱棣未遂,被剝皮填草,掛在城門示衆。有一天晚上,朱棣夢見景清披頭散髮,拿着劍追殺他。第二天,朱棣又讓人用鐵刷子將景清屍身上的肉一塊塊刷掉,肉刷光後,還將骨頭打碎。朱棣猶不解恨,將景清滅族籍鄉,就連景清的街坊鄰居都受到株連,這種打擊面比“殺十族”還要寬,只要跟景清有這樣那樣的關係,都可能被株連。例如,青州教諭劉固曾因母親年邁提出辭職,景清寫信給劉固,讓他到京城來任職。就因爲這樣簡單的引薦關係,劉固全家被殺,連他的老母都沒有放過。

御史高翔在朱棣即位後穿着喪服入見,朱棣大怒,除了誅其族外,還將高翔祖先的墳墓挖開,摻雜上一些牛馬的骨頭,一起焚成灰揚掉。又將高翔的田產分給附近的百姓,徵收特別重的稅,目的是爲了讓鄉親世世代代罵高御史。這種連種高翔田地的普通百姓都受到株連的做法,簡直是聞所未聞,幾近變態。

這些忠於建文帝的人,其妻女都被髮往教坊司,充爲官妓。方孝孺女兒流發教坊。鐵鉉妻楊氏被送往教坊司,隨後即亡故了,後教坊司按聖旨吩咐,將其屍體擡出門餵狗。鐵鉉的兩個女兒被髮往教坊司爲娼妓,數日不受辱,鐵鉉的學生高賢寧與朱棣的親信錦衣衛紀綱有交情,託他說情。朱棣總算動了惻隱之心,放過了鐵鉉的兩個女兒,兩女後來都嫁給高賢寧爲妻。

朱棣對建文帝的親信大臣如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展開的一場又一場大屠殺,被人稱爲“”。其殘酷的程度不下於乃父朱元璋懲處胡惟庸、藍玉黨案。

成祖朱棣對建文舊臣的殺戮前後長達十餘年,在晚年時法禁猶嚴,直到仁宗朱高熾即位後這種情況才得以改變。成祖實行這種近於瘋狂的嚴法酷刑,一方面與其個性有關,但更爲本質的原因則是內心的虛弱。他發動靖難之役,說到底是奪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在皇位繼承的合法性上是要大打折扣的,這一點他自然心知肚明。因此,他希望能夠用屠刀堵住人們的非議之口,並想盡辦法證明自己是皇位的合法繼承人。

方孝孺的死無疑是轟轟烈烈的,《明史》稱其“忠憤激發,視刀鋸鼎鑊甘之若飴,百世而下,凜凜猶有生氣”。然而遺憾的是,他面對的並不是一個改朝換代的歷史時期,而是皇室內部的自相殘殺,這使得他以身殉道的壯舉減少了許多悲壯的色彩,因而被人稱爲過於“迂直”。明代人王廷相就認爲他的死不能與文天祥相提並論,認爲他實爲“忠之過者”,因“自激之甚”而卒招殺身之禍,這種“輕重失宜”的舉措,“聖人豈爲之”!至清人吳敬梓作《儒林外史》時,還說方孝孺“迂而無當”。方孝孺雖大義凜然,但又顯得過於“迂直”,從而帶有某種歷史的尷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