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后,封自己的弟弟赵光义为晋王任开封府尹。在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的夜晚,宋太祖赵匡胤召见赵光义入宫。入宫后,太祖屏退左右,与他酌酒对饮,商议国家大事。然而,就在那夜凌晨,太祖突然驾崩了。二十ー日,赵光义继位,他就是宋太宗。太祖猝死,按理说应由太祖之子继位,由其弟赵光义继位实在是既不合情也不合理。于是,这对兄弟的权力交接便成了历史上一宗离奇的悬案。

根据史料记载十九日那晚,赵光义入官后,室外的宫女和宦官远远地看到在烛影摇晃中,赵光义时而离席,时而摆手后退,似在躲避和谢绝什么;又见太祖手持玉斧戳地,“嚓嚓”的斧声清晰可闻。与此同时,这些宫女和宦官还听到宋太祖大喊:“好为之,好为之!”两人饮酒至深夜,赵光义便告辞出来,太祖则解衣就寝。然而,到了凌晨,太祖就驾崩了。

赵匡胤临终之时,只有赵光义一人在场,“斧声烛影”不能不让人们对赵匡胤的死因产生怀疑,进而对赵光义后来继承皇位的合法性产生怀疑。

另一种说法是,赵匡胤与赵光义两兄弟的生母杜太后在病危前,曾把赵匡胤和丞相赵普叫到床前,留下一份匪夷所思的“遗嘱”,即“金匮之盟”。

而司马光在史书记载中说,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认为,赵宋之所以能获取后周的江山,就是因为当时后周在位的是一个“儿皇帝“。如果后周当时是一位壮年英武的君主当政,绝不会出现“陈桥兵变”。为了不让这种惨痛的历史重演,太后令赵匡胤必须选择一位“长君”做接班人。赵匡胤痛痛快快地答应了,并命赵普记录下来,后将文件珍藏在黄金宝柜里。

然而,杜太后去世时,宋太祖只有35岁,其弟赵光义23岁,太祖长子、三子早天,次子德昭11岁,四子德芳3岁。也就是说、假如太祖晚几年年去世,就不会出现幼主接班、群龙无首的局面。而“金匮之盟”是赵光义登基五年后,由赵普密奏此事,而后才公布出来的。因此人们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赵光义不在赵匡胤死时,堂堂正正地将“金匮之盟”公布出来呢?

另据《烬余录》中记载,赵光义对赵匡胤的妃子花蕊夫人垂涎已久,那夜趁赵匡胤病中昏睡不醒时,于半夜调戏花蕊夫人。哪知赵匡胤被惊醒了,拿起玉斧就要砍他,但力不从心,让赵光义躲了过去。于是赵光义一不做,二不休,杀了赵匡胤,逃回府中。

千百年来,人们运用各种史料从不同角度来考证此事,试图解开这个谜。在今天的学者看来,“斧声烛影”之说纯属杜撰;“金匱之盟”经考证,也被认为是宋太宗与赵普共同伪造的;“弑兄”之说也只是一家之言。

野录:斧声烛影

据《湘山野录》中记述,十九日那晚,赵光义入官后,室外的宫女和宦官远远地看到在烛影摇晃中,赵光义时而离席,时而摆手后退,似在躲避和谢绝什么;又见太祖手持玉斧截地,“嚓嚓”的斧声清晰可闻。与此同时,这些宫一女和宦官还听到宋太祖大喊:“好为之,好为之!”两人饮酒至深夜,赵光义便告辞出来,太祖则解衣就寝。然而,到了凌晨,太祖就驾崩。

赵匡胤临终之时,只有赵光义一人在场,“斧声烛影”不能不让人们对赵匡胤的死因产生怀疑,进而对赵光义后来继承皇位的合法性产生怀疑。

但“避讳”是中国历代帝王特有的现象,各朝皇帝都会在史书上记录下自己辉煌的一面,赵匡胤猝死的原因和赵光义登上皇位的真正情况只有赵光义自己清楚。

宋太祖赵匡胤也算是很牛的人物了,但是创业完成度达到70%的地步,却遭遇不幸,实在令人遗憾。虽然读史讲究“无档案不结论”,但是本着谁获利谁犯罪的原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