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後,封自己的弟弟趙光義爲晉王任開封府尹。在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九的夜晚,宋太祖趙匡胤召見趙光義入宮。入宮後,太祖屏退左右,與他酌酒對飲,商議國家大事。然而,就在那夜凌晨,太祖突然駕崩了。二十ー日,趙光義繼位,他就是宋太宗。太祖猝死,按理說應由太祖之子繼位,由其弟趙光義繼位實在是既不合情也不合理。於是,這對兄弟的權力交接便成了歷史上一宗離奇的懸案。

根據史料記載十九日那晚,趙光義入官後,室外的宮女和宦官遠遠地看到在燭影搖晃中,趙光義時而離席,時而擺手後退,似在躲避和謝絕什麼;又見太祖手持玉斧戳地,“嚓嚓”的斧聲清晰可聞。與此同時,這些宮女和宦官還聽到宋太祖大喊:“好爲之,好爲之!”兩人飲酒至深夜,趙光義便告辭出來,太祖則解衣就寢。然而,到了凌晨,太祖就駕崩了。

趙匡胤臨終之時,只有趙光義一人在場,“斧聲燭影”不能不讓人們對趙匡胤的死因產生懷疑,進而對趙光義後來繼承皇位的合法性產生懷疑。

另一種說法是,趙匡胤與趙光義兩兄弟的生母杜太后在病危前,曾把趙匡胤和丞相趙普叫到牀前,留下一份匪夷所思的“遺囑”,即“金匱之盟”。

而司馬光在史書記載中說,趙匡胤的母親杜太后認爲,趙宋之所以能獲取後周的江山,就是因爲當時後周在位的是一個“兒皇帝“。如果後周當時是一位壯年英武的君主當政,絕不會出現“陳橋兵變”。爲了不讓這種慘痛的歷史重演,太后令趙匡胤必須選擇一位“長君”做接班人。趙匡胤痛痛快快地答應了,並命趙普記錄下來,後將文件珍藏在黃金寶櫃裏。

然而,杜太后去世時,宋太祖只有35歲,其弟趙光義23歲,太祖長子、三子早天,次子德昭11歲,四子德芳3歲。也就是說、假如太祖晚幾年年去世,就不會出現幼主接班、羣龍無首的局面。而“金匱之盟”是趙光義登基五年後,由趙普密奏此事,而後才公佈出來的。因此人們們不禁要問,爲什麼趙光義不在趙匡胤死時,堂堂正正地將“金匱之盟”公佈出來呢?

另據《燼餘錄》中記載,趙光義對趙匡胤的妃子花蕊夫人垂涎已久,那夜趁趙匡胤病中昏睡不醒時,於半夜調戲花蕊夫人。哪知趙匡胤被驚醒了,拿起玉斧就要砍他,但力不從心,讓趙光義躲了過去。於是趙光義一不做,二不休,殺了趙匡胤,逃回府中。

千百年來,人們運用各種史料從不同角度來考證此事,試圖解開這個謎。在今天的學者看來,“斧聲燭影”之說純屬杜撰;“金匱之盟”經考證,也被認爲是宋太宗與趙普共同僞造的;“弒兄”之說也只是一家之言。

野錄:斧聲燭影

據《湘山野錄》中記述,十九日那晚,趙光義入官後,室外的宮女和宦官遠遠地看到在燭影搖晃中,趙光義時而離席,時而擺手後退,似在躲避和謝絕什麼;又見太祖手持玉斧截地,“嚓嚓”的斧聲清晰可聞。與此同時,這些宮一女和宦官還聽到宋太祖大喊:“好爲之,好爲之!”兩人飲酒至深夜,趙光義便告辭出來,太祖則解衣就寢。然而,到了凌晨,太祖就駕崩。

趙匡胤臨終之時,只有趙光義一人在場,“斧聲燭影”不能不讓人們對趙匡胤的死因產生懷疑,進而對趙光義後來繼承皇位的合法性產生懷疑。

但“避諱”是中國曆代帝王特有的現象,各朝皇帝都會在史書上記錄下自己輝煌的一面,趙匡胤猝死的原因和趙光義登上皇位的真正情況只有趙光義自己清楚。

宋太祖趙匡胤也算是很牛的人物了,但是創業完成度達到70%的地步,卻遭遇不幸,實在令人遺憾。雖然讀史講究“無檔案不結論”,但是本着誰獲利誰犯罪的原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