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琅琊后,始皇一行人南下东海郡,到达了彭城,即今江苏徐州。在这里,始皇想起当年周王室的九鼎中有一只沉在了泗水河底,就想把它打捞出来,于是“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始终没能找到这只鼎的始皇有些失望,就决定离开此地。

巡游队伍从泗水郡渡过淮河,进入了衡山郡。然后从衡山郡向西,到了南郡,再从南郡沿长江一路向东,到达了洞庭湖畔的湘山。在湘山,大风骤起,巡行队伍无法继续前行。

一路顺畅的始皇见此情形,龙颜大怒,认为是这个地方的山神水神在和自己作对,他就问身边的博士:“这里的神仙什么来头,竟敢和朕过不去?”博士对始皇说,湘山祠里供的神仙是湘君和湘夫人,就是舜帝的妻子、尧的女儿。

按理说这些上古明君的后人,始皇应该给予足够的尊重。但一路巡行过来的时候,看到这万里河山都拜倒在自己脚下,始皇不禁飘飘然,以为自己就是天地万物的主宰,有了唯我独尊的疯狂心态,即使尧舜也不放在眼里,何况他们的后人。于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直到湘山上露出光秃秃的红土才罢休。后来,这些木料就被变成了征伐百越的造船材料。

发完这一通淫威后,始皇由长沙郡北上,经南阳郡折向西北,由武关返回了咸阳。

公元前218年,始皇第三次出巡。车队从咸阳出发到达三川郡时,韩国贵族张良派力士拿铁锤在博浪沙伏击秦始皇,但铁锤只击中了始皇的副车,并未伤到始皇。始皇受到惊吓,立即派人追捕,但没能将凶手抓获,于是他便下令“天下大索十日”,但仍一无所获。

始皇虽然受到了惊吓,但车队并没有因此返回咸阳,而是继续东行,再次到达山东,登上之罘山,刻石颂功,其文如下。

“维二十九年,时在中春,阳和方起。皇帝东游,巡登之罘,临照于海。从臣嘉观,原念休烈,追诵本始。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显箸纲纪。外教诸侯,光施文惠,明以义理。六国回辟,贪戾无厌,虐杀不已。皇帝哀众,遂发讨师,奋扬武德。义诛信行,威

旁达,莫不宾服。烹灭彊暴,振救黔首,周定四极。普施明法,经纬天下,永为仪则。大矣哉!宇县之中,承顺圣意。群臣诵功,请刻于石,表垂于常式。”

归途中,车队再次经过琅琊港,一行人就从这里折而向西,回到咸阳。

时隔两年之后,即公元前215年,始皇第四次出巡。这次出巡,有很强的巡视边防的性质。巡行队伍从咸阳出发后,一路向东直达碣石,并在那里刻石记功。为追求长生不老,始皇再次派出方士卢生等人入海求仙。

卢生出发后,始皇一行人由碣石向西,巡视了秦帝国的北部边防线,最后,始皇从上郡回到咸阳。巡视结束后,始皇便开始做北击匈奴的准备工作,第二年便派出了蒙恬的三十万大军,击溃了匈奴主力。

公元前211年,始皇第五次出巡,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出巡。这次出巡的规模十分庞大,始皇带着丞相李斯,少子胡亥和中车令赵高等人,浩浩荡荡地踏上了巡守之路。

这年农历十一月,他们到达云梦,即今湖南、湖北交界地区,又从这里南下到达了九嶷山,相传虞舜就葬在此地,于是始皇“望祀虞舜”。祭祀完毕后,巡行队伍顺江东下,经今马鞍山、杭州到达了到钱塘江边,本打算渡河,恰好赶上了钱塘江大潮,就被迫沿江西行120多里,在最狭窄处渡河。

过钱塘江后,始皇到会稽山祭祀了大禹,“望于南海,立石颂德”。这次所刻的碑即著名的《会稽刻石》,碑文如下。

“皇帝休烈,平一宇内,德惠修长。三十有七年,亲巡天下,周览远方。遂登会稽,宣省习俗,黔首斋庄。群臣诵功,本原事迹,追首高明。秦圣临国,始定刑名,显陈旧章。初平法式,审别职任,以立恒常。六王专倍,贪戾傲猛,率众自彊。暴虐恣行,负力而骄,数动甲兵。阴通闲使,以事合从,行为辟方。内饰诈谋,外来侵边,遂起祸殃。义威诛之,殄熄暴悖,乱贼灭亡。圣德广密,六合之中,被泽无疆。皇帝并宇,兼听万事,远近毕清。运理群物,考验事实,各载其名。贵贱并通,善否陈前,靡有隐情。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泆,男女絜诚。夫为寄豭,杀之无罪,男秉义程。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大治濯俗,天下承风,蒙被休经。皆遵度轨,和安敦勉,莫不顺令。黔首修絜,人乐同则,嘉保太平。后敬奉法,常治无极,舆舟不倾。从臣诵烈,请刻此石,光垂休铭。”

之后,巡游队伍北上,先后经过今江苏苏州、南京,然后从南京渡过长江,从海道北上,再次到达了琅琊、之罘。经过一些方士的忽悠,始皇决定海巡除害,在之罘附近的海面上,始皇见到一只巨鱼便以强孥将其射杀。之后始皇便开始向咸阳方向返回。

当走到平原津的时候,始皇突发疾病,而且越来越重,到沙丘时,始皇就病死了。赵高等人秘不发丧,将始皇的尸体经井陉、九原运回了咸阳。这次出行,是始皇出巡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但没想到的是,他威风八面地出巡,回来时却变成了伴着鱼腥之臭的尸体,这样的反差,不失为一种讽刺。

纵观始皇的五次出行,我们就会发现,他不是心血来潮地想去哪就去哪,而是有规律、有目的的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有共同的特点。

第一,队伍庞大,场面奢华。始皇每次出行,都有众多的随行人员,而且一次比一次多。第一次出行陇西的时候,始皇只带了少量亲随和必要的护卫。第二次出行,是始皇在统一后第一次向东方六国故地展示威严,因此带了大批的文武官员,派出的秦军护卫也是精锐中的精锐。到了第三次时,始皇就开始更加注意防范敌对势力了,因此有了副车等防备刺杀的用具。第四次出巡有些巡视边防的意味,因此规模不是太大,但由于出巡地区多在边境,想必是护卫军的数量增加了。最后一次出巡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始皇带上了丞相李斯和自己的小儿子胡亥,还有大批官员以及一些他宠爱的妻妾。最终,始皇暴毙沙丘,再也不能安排自己的下一次出巡了。

第二,出巡频率高。始皇从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大业,到公元前210年病死于沙丘,总共十一年。在这十一年里,他五次出巡,按照《尚书·尧典》的记载:天子五年一巡狩。从这一标准来看,始皇出巡的频率实在是太高了。若按年头算,始皇在位的二分之一时间都在巡行,这样高的出巡频率在中国古代帝王中是数一数二的,或许只有隋炀帝能与之相比。

第三,出巡历时较长。在各类史料上,除了始皇的第五次出巡有明确的时间记载外,其他四次出巡的时间都无明文记载。但我们可以根据第五次出巡所用的时间、经过的地区、当时的交通工具、道路状况以及始皇游山玩水、祭祀天地、勒石记功等活动,综合分析和推断出其他各次出行所花费的时间。

综合起来看,始皇第一次去陇西巡狩时,由于距离较近,可能用了三个月左右。第二次到第四次,每次的时间可能都在五个月到八个月,最后一次时间最长,有十个月。

第四,时间安排科学合理。始皇的几次巡游,到达海边时都是夏季,到达长城一线时也都是夏末秋初。此时内地炎热,到海边和北边一带可以在游山玩水的同时顺便达到避暑的目的。最后一次出巡时,始皇是十月出发,此时北方渐渐变得寒冷,始皇把目的地选到了南方,在南方度过了寒冬和初春。到了夏季,始皇再次北上到渤海一带,在海滨度过了盛夏。从这些情况来看,始皇每次出巡都是考虑到各地的气候条件后再作出周密合理安排的。

第五,巡守的范围广、距离远。秦王朝建立初期,有三十多个郡,后来经过北击匈奴、南平百越以及拆分合并之后,达到了四十六个。始皇五次巡游,经过了这四十六个郡中的三十八个,巡守范围不可谓不广。他的足迹,东到今山东威海,西到今甘肃临洮,最北到达今内蒙古自治区的包头,最南到了今浙江绍兴。可见,除新开拓的西南、岭南和北部几个郡县外,始皇的足迹几乎踏遍了整个帝国的版图。一些学者根据始皇的出巡路线进行了研究,认为始皇的前后五次出行,其行程达到了2万公里,而地球的赤道不过4万公里,也就是说,始皇五次巡狩走的距离,足以绕过半个地球。

第六,以东巡为主。始皇的五次巡游,除了第一次“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外,其余四次均是东巡。第二次是从咸阳东出函谷关,一路向东到琅琊。第三次也是东出函谷关到琅琊、之罘。第四次是巡狩长城一线,直抵辽东地区。第五次,始皇先向南,出武关,经云梦、会稽,然后再次向东到琅琊、之罘,最终死在了回去的路上。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始皇出巡的主要目的地就是齐鲁一带,四次东巡,三次都到了之罘、琅琊。

始皇为什么要大张旗鼓、如此频繁地出巡?要知道,始皇完成统一大业时已经是三十九岁的人了,最后一次出巡时已五十了。古人常说,“人活七十古来稀”,当时人们活到七十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因此,始皇五十岁的年龄在古代已经算是不小了,为何他还要在如此高龄时不辞劳苦地出巡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