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琅琊後,始皇一行人南下東海郡,到達了彭城,即今江蘇徐州。在這裏,始皇想起當年周王室的九鼎中有一隻沉在了泗水河底,就想把它打撈出來,於是“齋戒禱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沒水求之,弗得”。始終沒能找到這隻鼎的始皇有些失望,就決定離開此地。

巡遊隊伍從泗水郡渡過淮河,進入了衡山郡。然後從衡山郡向西,到了南郡,再從南郡沿長江一路向東,到達了洞庭湖畔的湘山。在湘山,大風驟起,巡行隊伍無法繼續前行。

一路順暢的始皇見此情形,龍顏大怒,認爲是這個地方的山神水神在和自己作對,他就問身邊的博士:“這裏的神仙什麼來頭,竟敢和朕過不去?”博士對始皇說,湘山祠裏供的神仙是湘君和湘夫人,就是舜帝的妻子、堯的女兒。

按理說這些上古明君的後人,始皇應該給予足夠的尊重。但一路巡行過來的時候,看到這萬里河山都拜倒在自己腳下,始皇不禁飄飄然,以爲自己就是天地萬物的主宰,有了唯我獨尊的瘋狂心態,即使堯舜也不放在眼裏,何況他們的後人。於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樹,赭其山”。直到湘山上露出光禿禿的紅土才罷休。後來,這些木料就被變成了征伐百越的造船材料。

發完這一通淫威後,始皇由長沙郡北上,經南陽郡折向西北,由武關返回了咸陽。

公元前218年,始皇第三次出巡。車隊從咸陽出發到達三川郡時,韓國貴族張良派力士拿鐵錘在博浪沙伏擊秦始皇,但鐵錘只擊中了始皇的副車,並未傷到始皇。始皇受到驚嚇,立即派人追捕,但沒能將兇手抓獲,於是他便下令“天下大索十日”,但仍一無所獲。

始皇雖然受到了驚嚇,但車隊並沒有因此返回咸陽,而是繼續東行,再次到達山東,登上之罘山,刻石頌功,其文如下。

“維二十九年,時在中春,陽和方起。皇帝東遊,巡登之罘,臨照於海。從臣嘉觀,原念休烈,追誦本始。大聖作治,建定法度,顯箸綱紀。外教諸侯,光施文惠,明以義理。六國回闢,貪戾無厭,虐殺不已。皇帝哀衆,遂發討師,奮揚武德。義誅信行,威

旁達,莫不賓服。烹滅彊暴,振救黔首,周定四極。普施明法,經緯天下,永爲儀則。大矣哉!宇縣之中,承順聖意。羣臣誦功,請刻於石,表垂於常式。”

歸途中,車隊再次經過琅琊港,一行人就從這裏折而向西,回到咸陽。

時隔兩年之後,即公元前215年,始皇第四次出巡。這次出巡,有很強的巡視邊防的性質。巡行隊伍從咸陽出發後,一路向東直達碣石,並在那裏刻石記功。爲追求長生不老,始皇再次派出方士盧生等人入海求仙。

盧生出發後,始皇一行人由碣石向西,巡視了秦帝國的北部邊防線,最後,始皇從上郡回到咸陽。巡視結束後,始皇便開始做北擊匈奴的準備工作,第二年便派出了蒙恬的三十萬大軍,擊潰了匈奴主力。

公元前211年,始皇第五次出巡,這也是他最後一次出巡。這次出巡的規模十分龐大,始皇帶着丞相李斯,少子胡亥和中車令趙高等人,浩浩蕩蕩地踏上了巡守之路。

這年農曆十一月,他們到達雲夢,即今湖南、湖北交界地區,又從這裏南下到達了九嶷山,相傳虞舜就葬在此地,於是始皇“望祀虞舜”。祭祀完畢後,巡行隊伍順江東下,經今馬鞍山、杭州到達了到錢塘江邊,本打算渡河,恰好趕上了錢塘江大潮,就被迫沿江西行120多里,在最狹窄處渡河。

過錢塘江後,始皇到會稽山祭祀了大禹,“望於南海,立石頌德”。這次所刻的碑即著名的《會稽刻石》,碑文如下。

“皇帝休烈,平一宇內,德惠修長。三十有七年,親巡天下,周覽遠方。遂登會稽,宣省習俗,黔首齋莊。羣臣誦功,本原事蹟,追首高明。秦聖臨國,始定刑名,顯陳舊章。初平法式,審別職任,以立恆常。六王專倍,貪戾傲猛,率衆自彊。暴虐恣行,負力而驕,數動甲兵。陰通閒使,以事合從,行爲闢方。內飾詐謀,外來侵邊,遂起禍殃。義威誅之,殄熄暴悖,亂賊滅亡。聖德廣密,六合之中,被澤無疆。皇帝並宇,兼聽萬事,遠近畢清。運理羣物,考驗事實,各載其名。貴賤並通,善否陳前,靡有隱情。飾省宣義,有子而嫁,倍死不貞。防隔內外,禁止淫泆,男女絜誠。夫爲寄豭,殺之無罪,男秉義程。妻爲逃嫁,子不得母,鹹化廉清。大治濯俗,天下承風,蒙被休經。皆遵度軌,和安敦勉,莫不順令。黔首修絜,人樂同則,嘉保太平。後敬奉法,常治無極,輿舟不傾。從臣誦烈,請刻此石,光垂休銘。”

之後,巡遊隊伍北上,先後經過今江蘇蘇州、南京,然後從南京渡過長江,從海道北上,再次到達了琅琊、之罘。經過一些方士的忽悠,始皇決定海巡除害,在之罘附近的海面上,始皇見到一隻巨魚便以強孥將其射殺。之後始皇便開始向咸陽方向返回。

當走到平原津的時候,始皇突發疾病,而且越來越重,到沙丘時,始皇就病死了。趙高等人祕不發喪,將始皇的屍體經井陘、九原運回了咸陽。這次出行,是始皇出巡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但沒想到的是,他威風八面地出巡,回來時卻變成了伴着魚腥之臭的屍體,這樣的反差,不失爲一種諷刺。

縱觀始皇的五次出行,我們就會發現,他不是心血來潮地想去哪就去哪,而是有規律、有目的的一系列活動,這些活動有共同的特點。

第一,隊伍龐大,場面奢華。始皇每次出行,都有衆多的隨行人員,而且一次比一次多。第一次出行隴西的時候,始皇只帶了少量親隨和必要的護衛。第二次出行,是始皇在統一後第一次向東方六國故地展示威嚴,因此帶了大批的文武官員,派出的秦軍護衛也是精銳中的精銳。到了第三次時,始皇就開始更加註意防範敵對勢力了,因此有了副車等防備刺殺的用具。第四次出巡有些巡視邊防的意味,因此規模不是太大,但由於出巡地區多在邊境,想必是護衛軍的數量增加了。最後一次出巡是規模最大的一次,始皇帶上了丞相李斯和自己的小兒子胡亥,還有大批官員以及一些他寵愛的妻妾。最終,始皇暴斃沙丘,再也不能安排自己的下一次出巡了。

第二,出巡頻率高。始皇從公元前221年完成統一大業,到公元前210年病死於沙丘,總共十一年。在這十一年裏,他五次出巡,按照《尚書·堯典》的記載:天子五年一巡狩。從這一標準來看,始皇出巡的頻率實在是太高了。若按年頭算,始皇在位的二分之一時間都在巡行,這樣高的出巡頻率在中國古代帝王中是數一數二的,或許只有隋煬帝能與之相比。

第三,出巡歷時較長。在各類史料上,除了始皇的第五次出巡有明確的時間記載外,其他四次出巡的時間都無明文記載。但我們可以根據第五次出巡所用的時間、經過的地區、當時的交通工具、道路狀況以及始皇遊山玩水、祭祀天地、勒石記功等活動,綜合分析和推斷出其他各次出行所花費的時間。

綜合起來看,始皇第一次去隴西巡狩時,由於距離較近,可能用了三個月左右。第二次到第四次,每次的時間可能都在五個月到八個月,最後一次時間最長,有十個月。

第四,時間安排科學合理。始皇的幾次巡遊,到達海邊時都是夏季,到達長城一線時也都是夏末秋初。此時內地炎熱,到海邊和北邊一帶可以在遊山玩水的同時順便達到避暑的目的。最後一次出巡時,始皇是十月出發,此時北方漸漸變得寒冷,始皇把目的地選到了南方,在南方度過了寒冬和初春。到了夏季,始皇再次北上到渤海一帶,在海濱度過了盛夏。從這些情況來看,始皇每次出巡都是考慮到各地的氣候條件後再作出周密合理安排的。

第五,巡守的範圍廣、距離遠。秦王朝建立初期,有三十多個郡,後來經過北擊匈奴、南平百越以及拆分合並之後,達到了四十六個。始皇五次巡遊,經過了這四十六個郡中的三十八個,巡守範圍不可謂不廣。他的足跡,東到今山東威海,西到今甘肅臨洮,最北到達今內蒙古自治區的包頭,最南到了今浙江紹興。可見,除新開拓的西南、嶺南和北部幾個郡縣外,始皇的足跡幾乎踏遍了整個帝國的版圖。一些學者根據始皇的出巡路線進行了研究,認爲始皇的前後五次出行,其行程達到了2萬公里,而地球的赤道不過4萬公里,也就是說,始皇五次巡狩走的距離,足以繞過半個地球。

第六,以東巡爲主。始皇的五次巡遊,除了第一次“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外,其餘四次均是東巡。第二次是從咸陽東出函谷關,一路向東到琅琊。第三次也是東出函谷關到琅琊、之罘。第四次是巡狩長城一線,直抵遼東地區。第五次,始皇先向南,出武關,經雲夢、會稽,然後再次向東到琅琊、之罘,最終死在了回去的路上。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始皇出巡的主要目的地就是齊魯一帶,四次東巡,三次都到了之罘、琅琊。

始皇爲什麼要大張旗鼓、如此頻繁地出巡?要知道,始皇完成統一大業時已經是三十九歲的人了,最後一次出巡時已五十了。古人常說,“人活七十古來稀”,當時人們活到七十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因此,始皇五十歲的年齡在古代已經算是不小了,爲何他還要在如此高齡時不辭勞苦地出巡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