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据报道,在多个社交平台上,经常可以刷到标题带有“大学生”“女大学生”等字眼的直播,这些直播地点有的在景点、餐厅,有的在校园,更有甚者在寝室或教室。直播内容也不乏性暗示、打擦边球、曝隐私等乱象。

课堂寝室不能成直播秀场

近年来,直播发展迅速,俨然成为热门行业。大学生作为“弄潮儿”,积极拥抱网络,通过直播展示才艺、表达自我,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大学生参与直播也是数字时代的特征体现,本身并无不妥,如一些学校通过公益直播推介校园文化、助学助农等。【详细】

但“大学生”身份也意味着,学习终究是主业,价值观不能扭曲,姿势不能走偏。比如,颠倒作息、深夜直播,不仅于己无益,也打扰了他人。长此以往,还可能为室友关系埋下隐患。而将镜头对准教室,也有扰乱教学秩序之虞。【详细】

网络直播只是看上去很美

很多时候,网络直播只是看上去很美。据业内人士总结称,各大平台的推流规则大同小异,如果想要获得推流,一个月至少开播15天是“常规操作”。在这样的频率和时长要求下,试问大学生主播还有多少时间投入到学习中去?【详细】

出于专业实践、生活分享、放松娱乐的目的,学生进行网络直播无可厚非,但切记不应陷得太深。如果抱着博流量、赚大钱的心态走捷径,则很容易走上歪路,招致处罚。此外,大学生在进行直播的同时,也应该注意个人隐私保护和安全保护。【详细】

要为大学生直播划出边界

一方面,高校应承担起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责任,为直播行为划出清晰的边界,引导学生在合适的场合、时间进行直播,鼓励他们多进行正能量的内容创作。另一方面,参与直播的大学生需要加强道德修养,遵循相应的行业规范,不能“唯流量”而损害他人的利益。【详细】

如何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学校也负有一定责任。比如,是否可以鼓励学校开设相关媒介课程,引导学生更好地运用直播工具?对于平台来说,也应该严审主播的入驻资质,及时监测并取缔不良直播行为。【详细】

(以上综合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红网、扬子晚报)

V视角:

@明夕何夕:我觉得在寝室里直播不合适。

@烟花:大学生开直播不能扰乱了学校教学秩序。

@夏天:要早点立规矩才行。

@墨西哥卷:主播有多少是真学生?。

@想念不孤单:学校是读书的地方。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流量没有原罪,大学生直播不能“跑偏了”。直播是大学生群体向外界展示自我以及校园生活的一个窗口,这个窗口不能被违法违规内容污染。其实,直播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其整体收入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美好。作为大学生,如果过于沉迷直播而忽视了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大好青春年华被浪费,那就太可惜了。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