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經濟網

新聞背景:

據報道,在多個社交平臺上,經常可以刷到標題帶有“大學生”“女大學生”等字眼的直播,這些直播地點有的在景點、餐廳,有的在校園,更有甚者在寢室或教室。直播內容也不乏性暗示、打擦邊球、曝隱私等亂象。

課堂寢室不能成直播秀場

近年來,直播發展迅速,儼然成爲熱門行業。大學生作爲“弄潮兒”,積極擁抱網絡,通過直播展示才藝、表達自我,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大學生參與直播也是數字時代的特徵體現,本身並無不妥,如一些學校通過公益直播推介校園文化、助學助農等。【詳細】

但“大學生”身份也意味着,學習終究是主業,價值觀不能扭曲,姿勢不能走偏。比如,顛倒作息、深夜直播,不僅於己無益,也打擾了他人。長此以往,還可能爲室友關係埋下隱患。而將鏡頭對準教室,也有擾亂教學秩序之虞。【詳細】

網絡直播只是看上去很美

很多時候,網絡直播只是看上去很美。據業內人士總結稱,各大平臺的推流規則大同小異,如果想要獲得推流,一個月至少開播15天是“常規操作”。在這樣的頻率和時長要求下,試問大學生主播還有多少時間投入到學習中去?【詳細】

出於專業實踐、生活分享、放鬆娛樂的目的,學生進行網絡直播無可厚非,但切記不應陷得太深。如果抱着博流量、賺大錢的心態走捷徑,則很容易走上歪路,招致處罰。此外,大學生在進行直播的同時,也應該注意個人隱私保護和安全保護。【詳細】

要爲大學生直播劃出邊界

一方面,高校應承擔起對學生的引導和教育責任,爲直播行爲劃出清晰的邊界,引導學生在合適的場合、時間進行直播,鼓勵他們多進行正能量的內容創作。另一方面,參與直播的大學生需要加強道德修養,遵循相應的行業規範,不能“唯流量”而損害他人的利益。【詳細】

如何提高學生的媒介素養,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學校也負有一定責任。比如,是否可以鼓勵學校開設相關媒介課程,引導學生更好地運用直播工具?對於平臺來說,也應該嚴審主播的入駐資質,及時監測並取締不良直播行爲。【詳細】

(以上綜合南方日報、廣州日報、紅網、揚子晚報)

V視角:

@明夕何夕:我覺得在寢室裏直播不合適。

@煙花:大學生開直播不能擾亂了學校教學秩序。

@夏天:要早點立規矩纔行。

@墨西哥卷:主播有多少是真學生?。

@想念不孤單:學校是讀書的地方。

中國經濟網編後語:

流量沒有原罪,大學生直播不能“跑偏了”。直播是大學生羣體向外界展示自我以及校園生活的一個窗口,這個窗口不能被違法違規內容污染。其實,直播行業的競爭非常激烈,其整體收入並不如人們想象的那麼美好。作爲大學生,如果過於沉迷直播而忽視了知識學習和能力提升,大好青春年華被浪費,那就太可惜了。

回顧:往期“經”點熱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