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米粒媽

有一部多年前的老紀錄片,曾獲過《青年電影手冊》年度紀錄片大獎和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VPROIDFA獎。

講的是一對來自四川農村的夫婦外出務工,只爲讓在老家留守的一兒一女好好讀書的平凡故事。

紀錄片鏡頭冗長,一幕幕令人窒息的春運場景,瞬間把人拉回到十幾年前。

片子從頭到尾並沒有動人心魄的故事敘事,只是一個農村家庭的日常生活故事。但整個看下來,卻觸目驚心,如鯁在喉。

這部片子叫《歸途列車》,當夫婦倆在廣州的工廠裏日復一日勞作,回到出租屋累到根本沒力氣說話,過年幾經輾轉,經過漫長的旅途和擁擠的人羣,回到家卻發現女兒非得輟學打工。

米粒媽隔着屏幕都感覺到無力。

我只有一雙手,搬磚就無法抱你

影片中的主人公張昌華、陳素琴夫婦,來自四川廣安區回龍村。夫妻倆爲了讓兩個孩子將來能出人頭地,不再走自己的老路,幾乎是拼盡全力務工賺錢,只爲姐弟倆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他們一年到頭在廣州打工,把賺到的辛苦錢寄回老家,幾年才能回去和家人團聚過一個年。

而留守在老家的姐弟倆跟外婆生活,跟父母的的交集只剩下電話裏蒼白的寒暄。

夫妻倆沒有文化,跟孩子溝通也不得要領。他們在電話裏除了聊聊學習怎麼樣,就不知道還能找什麼話題。

好不容易回老家過年,在飯桌上也只會重複“爸爸媽媽那麼辛苦賺錢都是爲了你們,你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千萬不能幹對學習無益的事。

女兒張琴正是青春懵懂缺愛的年紀,她像很多同齡的女孩一樣多愁善感,敏感叛逆。

因爲學習成績並不好,許久未見的父母只會聊學習,卻絲毫不關心她除學習以外的任何心理動態,讓她越發反感。

跟父母的關係冷漠疏離,情感上遠遠不如跟隔輩的外婆親近。父母越是害怕兒女重蹈自己的覆轍,越要強調好好學習,張琴就越逆反。

當這種逆反達到頂峯,張琴決定輟學去廣東打工。而這正是父母最怕的事。

當夫妻倆得知這個消息,媽媽愁得好幾宿沒睡着覺。他們不知道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女兒要這樣對他們。

不善言辭的父親老張也只能連連嘆氣,夫妻倆實在沒法眼睜睜看着女兒走自己的老路,於是幾天之後,老張請假來到了女兒打工的工廠。

這是十幾年來,父女倆第一次單獨坐下來談心。然而簡單的寒暄過後,空氣中只剩下生疏和尷尬。

父女倆其實根本就不熟。

勸告未果,小心翼翼的老張並沒有說動女兒回去上學。他回到工廠,想讓妻子通過電話勸勸女兒,可是妻子也不知道說什麼,她說:

哎呀她不想跟我說話就算了唄。

雖然對於跟感情生疏的女兒溝通很發憷,但是她還是接過電話勸了又勸。經過夫妻倆的輪番攻勢,女兒決定在年底回家過年的時候商量此事。

父母與子女的悲喜並不互通

轉眼到了年底,三口人一起來到火車站,準備一起回老家。因爲人流量巨大,又遇上了雪災,所以他們和大量的旅客一起滯留在火車站,無法回家。

面對人頭攢動的候車大廳,有人唉聲嘆氣,有人急得大哭,可是張琴卻顯現出興奮的神情。因爲這個世界對她來說是新鮮的。

這個時候母親又開始了她的說教:

你還覺得好笑?咱們回不了家,人家都覺得這是遺憾的事,你還是沒喫過苦。你想想你爸,你就覺得沒什麼好笑的。

張琴聽到這話無比反感,臉上的神情溢於言表。

苦等了五天,一家三口終於等來了回家的列車。幾經輾轉,他們回到了家。一見到外婆,張琴就高興得抱住了她。而父母見到弟弟,又是張口閉口問學習成績。

雖然弟弟學習成績好,但是也跟張琴一樣,產生了逆反牴觸的情緒。他不願意說這個話題,氣氛變得非常壓抑。

他的感受和張琴類似:長期陪伴的缺失,不應該一見面只關心學習這一件事。

弟弟說:

我就是不想努力。

媽媽接着說:

農村的孩子就是得努力,不然就只能出去打工。

這個時候,張琴開始在旁邊陰陽怪氣,說的話也不太好聽了。見女兒對媽媽的態度很輕蔑,父親老張忍不住開始教訓女兒,積壓多年的矛盾終於在這一刻大爆發。

爭執中,女兒脫口而出一句髒話,老張衝上去動手打了她,父女倆撕打在一起。

撕打結束,一家人圍在桌前喫年夜飯,許久的沉默,沒有一個人開口說話。

弟弟沉默,外婆默默掉眼淚,良久過後,母親終於開口說,女兒願意幹什麼就幹什麼吧,她不會勉強了。

第二天一大早,母親一個人來到廟裏爲女兒祈禱。而張琴踏上了離家的列車,來到了燈紅酒綠的深圳,找了一份酒吧服務員的工作。

她徹底成爲了一名打工妹,等待她的命運可想而知。

回到廣州工廠的老張夫婦好像瞬間老了好幾歲,備受打擊的老張一連病了好幾天,而妻子本來動力十足,每天連續加班都能撐下去,這時候卻很容易覺得疲勞,只想早早收工回宿舍休息。

他們突然泄勁兒,沒有了爲兒女打拼的動力,一切都沒有意義了,所有的付出都不再有意義了。

影片至此,壓抑的氛圍達到了極點。不善言辭的沉默的父親,情感疏離的父女關係,叛逆的孩子和無望的前途,相互之間的不理解,米粒媽真的感受到了那種滅頂的無力感。

就像在歸途的車站,夫妻倆爲滯留而煩躁,女兒卻莫名興奮。父母與子女的悲喜並不互通。

他們的說教,讓本就岌岌可危的親情雪上加霜,他們拒絕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只顧着一路奔波前行,卻忘了看腳下的路。

而孩子的人生中,真的不只有學習這一件事。當夫妻倆覺得最重要的事在孩子看來一文不值,孩子渴望的親情,夫妻倆也是不以爲然,局面就走向了不可調和。

對於張琴來說,父母給予她和弟弟的,除了疏離的關係,短暫見面時道德綁架式的說教,和意見不合時的暴力相向以外,再無其他。

沾溼了羽毛無法起飛

這部電影之所以沉重,是因爲我們都明明知道,對於張琴姐弟來說,讀書確實是逆天改命的最好途徑,父母給她們安排的計劃也是正確的,卻因爲溝通上的問題,情感上的疏離,就是沒能實現。

眼睜睜看着一個花一般年紀的女孩子,再一次走上了父母務工的老路,再也無法起飛。

有時候教育孩子確實是這樣的,當你覺得對的路,孩子就是不沿着它走,你怎麼說,軟的、硬的,她都不喫你這套的時候,真的會感到特別無力。

但就像千千萬萬外出務工的農民工一樣,老張夫婦幾乎別無選擇,他們只能運用自己有限的能力給兒女們儘可能多地賺錢,而童年陪伴的缺失,也幾乎註定了有些留守兒童,會像沾溼了翅膀的候鳥,因爲揹負了過於沉重的壓抑,而永遠留在了淺灘之上。

米粒媽之前還給大家推薦過一個好看的紀錄片:《三姐妹的故事》。

它也是講幾個四川的女孩,外出務工,幾經沉浮的打拼故事。

她們有的跟丈夫遠赴西藏開飯館,累到嚴重風溼。有的把孩子留在老家讓爺爺奶奶帶,爺爺沒看住,直接讓孩子走失了,就再也沒能找到。

有的孩子天生敏感,每天哭哭啼啼,出現各種心理問題。也有的在寄宿學校卷生卷死,爲了改命而刻苦努力,終於考上大學。

這些孩子面臨的共同的問題,都是長期見不到父母,跟老人留守農村。而她們就像一羣羽翼未豐的候鳥,只有少數人能夠真的翱翔於天空,而剩下的人,終究沒能飛起來。

張琴就是這樣的孩子。

在父母出去打工,鏡頭切回老家的張琴時,有一個鏡頭特別觸動米粒媽。

她在村子裏一刀刀切着餵豬的野菜,猶如一頭牢籠困獸。她對外界一無所知,身邊沒有人給她解釋,也沒人聽她的心聲。她唯一能得到的信息只是父母蒼白的一句:

千萬要好好學習,我們那麼累,都是爲了你。

而青少年本來就迷茫的內心,一旦缺乏必要的溝通和心理疏導,會很輕易地被人順手一指,就走上一條不歸路。

當女兒踏上了打工之路,媽媽的身體狀況一天不如一天。視力嚴重下降,體力也跟不上了,她決定回家陪伴兒子,照顧老人,留老張一個人在廣州賺錢。

想必有了母親的陪伴和關注,兒子的心理不至於像姐姐那樣扭曲,潛在的矛盾,也會得到緩慢的彌合。

作爲教育的試錯成本,張琴支付的,卻是她的一生。

教育永遠都不只是蒼白的說教,當我們只關注學習成績,孩子一定會感覺到被忽視,而這種感受,極易塑造出一個缺愛的人格。

無論貧窮與否,請給他們足夠的愛和關注。因爲當逆反和衝動達到頂峯,矛盾無法調和,釀成的錯是不可逆的。

個人簡介:@米粒媽頻道(歡迎關注),米粒媽,美國海歸,海淀家長,噹噹新書總榜第一名《影響孩子一生的親子英文書》作者。專注於學習乾貨、教育經驗分享,5-12歲孩子的教育和升學,英文、數學、科學啓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薦,歡迎關注!(0~5歲寶媽請關注:@米粒媽愛分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