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信阳日报

□徐铭

近年来,浉河区不断提速城市更新,全面提升城市功能,持续推进老旧小区和“一户一表”改造工作,着力化解小区群众反映的难点堵点,从居民关心的事情做起,从居民期盼的事情改起,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持续攀升。2023年,该区改造老旧小区48个,完成“一户一表”供水改造2万余户、供电改造1.2万户。

“以前污水外溢、蚊虫滋生,现在处处皆景、舒适宜居。‘里子’‘面子’同步焕新,这样内外兼修的改造让我们畅享新生活!”昨日下午,在中行家属院内生活了27年的老住户杨跃华阿姨十分欣慰地聊起了如今生活的新变化。

建成于1996年的中行家属院位于浉河区长安路与鸡公山大街交叉口东南角,共有住户120户。随着时间推移,这里设施逐渐陈旧、管网日渐老化,成了典型的老旧小区,居民改造的意愿日趋强烈。

“绿化面积多本是好事,但之前杂草丛生,夏季滋生各种蚊虫。再加上水管年久失修,时常淤堵。一到冬天,污水就往外漫,住户们都叫苦连天。”杨跃华说。

从决定改到开始改,最大的问题就是怎么改?从哪改?随着浉河区老旧小区改造的推进,答案回归到了最纯朴的方式——居民怎么想,小区就怎么改。

“老旧小区改造一头连着民生,一头系着民心。在小区改造的过程中,居民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我们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变‘帮你改’为‘我要改’,把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放在心上、抓在手中。”五里墩街道社区负责同志介绍,社区积极从居民中收集意见,制定出居民认可度最高的改造方案。居民反映凉亭背阴,便将其整体搬迁到阳光好、敞亮的地方;居民反映蚊虫较多,便修整杂草、打造起了绿化景观……改到居民心坎上的举措,赢得了大家的一致点赞。

如今,走进改造后的家属院,目之所及是平整开阔的道路,停放整齐的车辆和郁郁葱葱的绿化带。居民或在凉亭中休闲,或在树荫下闲话家常,俨然一幅岁月静好、怡然自乐的画面。

在小区门岗处的暖心驿站,雨伞、充电线、消毒液、常用药品等整齐摆放。“‘冷可取暖、热可纳凉、渴能喝水、累能歇脚’,暖心驿站成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和户外工作者的‘能量补给站’,增强了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让小区更有温度、更具活力。”民族路社区党支部书记乐娟介绍。

“2022年,中行家属院实施完成了老旧小区改造及‘一户一表’供水改造。对小区路面、路灯、屋顶防水等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改造,建设规划了电动车停车区、机动车停车位。楼前搭建了花架,每家每户都能展示自己种的花;楼道粉刷一新,打造了文化墙。通过一系列暖人心的举措,努力做到‘硬件改善’与‘软件升级’相统一,实现人居环境与管理模式‘双提升’。”乐娟说。

据浉河区住建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该区将着力解决老旧小区停车管理、交通组织、绿化管养、消防安全等方面的难点问题,进一步扩大老旧小区业主委员会及物业管理的覆盖面,探索物业管理新模式,使改造后的老旧小区能够形成长效有序管理,确保改造成果为民造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