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電影圈最熱的,當屬戛納電影節了。

去年戛納,是內娛明星時隔三年重回紅毯。

加上范冰冰「冰妃回宮」,尚有一些吐槽笑話星光可看。




但今年戛納一開場,就給魚叔看愣了。

星光黯淡,只剩笑話

最先出圈的,竟然是「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穿着人字拖紅毯遛彎。

緊接着「妖魔鬼怪」齊上陣,劉老根大舞臺的風終於吹到了法國。


這波衝擊還沒消化完,下一波又來了。

紅毯上除了衝擊,還有「詐騙」。

網紅們用精修弘揚「華流」,網友們看生圖打出問號。



也有內娛明星的身影,但話題度乏善可陳。

反倒是網紅拿下紅毯特寫鏡頭,「爲國爭光」。


怪不得路人紛紛感慨:

除了「丟人」,就是「紅毯降級」

於是又有人呼喚范冰冰迴歸,拯救觀衆的眼睛。



但魚叔發現,這些笑話裏還真有些可聊的。

既然要看,咱們索性看個全乎——


魚叔搜了搜,發現戛納的「紅毯笑話」不是什麼新鮮事。

早期各種相關報道里,就不乏「妖魔鬼怪」專欄

最會嘲的港媒,也一度火力全開。

辣評造型,也挖紅毯背後的商業鏈條。

走金屬風的賜名「金甲哨牙戰士」。

身着桃色大裙襬的送號「鄉鎮桃花大仙」。

一個名額十萬元,還不包紅毯拍照費用。

損出風采,損出笑點。




戛納紅毯報價表在網上流傳。

精細到流程和價格表,讓大衆對國際電影節狠狠祛了魅。



但之所以當時的陣仗沒今年這麼離譜。

一方面是社交媒體尚待更迭。

另一方面也因爲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之外,還尚有其他更有話題度的。

比如女明星的紅毯 造型。


還有各種抓馬事件。

什麼「張雨綺走紅毯飛吻八次」「馬蘇紅毯上被驅趕」「王麗坤紅毯走了九分鐘」……

更有甚者直播自己禮服被偷,突然住院等瘋狂劇情,博足眼球。

一度催生出「嘲毯星」這樣的全民娛樂項目。




像去年,單一個「紅毯資格」話題就吵翻天。

有這些笑話在前,網友們對網紅、素人走紅毯只有打眼一看的時間,熱度自然不高。


但今年,內娛明星們的造型毫無水花。


反倒是各路網紅出盡了風頭。

像是「玉帝王母」。

按照他們自己的說法,這身造型是「中國漢代服飾」。

然而,肉眼可見的低劣質感,彷彿誤入橫店影視城遊客換裝體驗區。

腳上那雙人字拖,彰顯着廣東省鞋衝向國際舞臺的野心。



如此「致敬」,確實不是誰都能接受得了。

網友們急忙代爲澄清:肯定不是中國人,是日本人、韓國人吧?

魚叔該死的好奇心又被勾起來了。

不搜不知道,一搜才發現 這位「王母」確實是中國人。

自稱「漢代劉王室第73代後裔」。


還曾在內娛作爲製片人參與過幾部大爛片。

比如豆瓣3.8分。以謝娜和四個帥哥爲主角的愛情喜劇片《我的男男男男朋友》。


而這一次,她 真是帶着作品來戛納走秀的。

手裏拿着的海報,就是他們將在戛納放映的新電影《花開姐妹》。


這部講述美籍華人故事的電影,在IMDB竟然有高達9.4的評分。

不進主競賽,是因爲不想嗎?


然而點開預告片,魚叔眼前一黑。

情節、表演,粗糙得甚至不如學生作品。


剪輯也充滿着急於展現剪映軟件學習成果的樸實炫技感。


而試圖在戛納紅毯宣揚中華文化的不止這兩位。

還有穿着東北大花的網紅。


以及弘揚馬面裙的內地演員。

定睛一看,這位演員參演過「開年第一爛」影版《花千骨》。

魚叔看了電影,可能因爲當時工傷太重沒有注意到這位演員。

這次是注意到了,但看完這些個笑話,又再次有了工傷的感覺。



看完「羣魔亂舞」,咱們還是聊回電影吧。

想在國際電影節上實現文化輸出,終歸還是得拿作品說話。

事實上,今年戛納電影節稱得上華語電影迴歸之年

賈樟柯作品《風流一代》入選主競賽單元,有角逐金棕櫚的資格。

華語劇情片上次入選此單元,已是五年前 (刁亦男《南方車站的聚會》) 。

對於賈樟柯本人來說,也亦闊別六年之久 (上一部入選主競賽作品:《江湖兒女》) 。

片子目前媒體評分領跑,似乎有不小的獲獎潛質。


《風流一代》故事時間跨度21年。

講述一位中國女性 (趙濤 飾) 如何「沉默着經歷了喧囂的生活」。

導演自述片名含義:「一羣弄潮的人,也是一羣跌倒在浪裏的人」。

言下之意,也是以個人生活反映羣體狀態與時代更迭。

目前釋出的片段,大家感受一下。


還有,管虎導演的作品《狗陣》入選「一種關注」單元。

講述出獄的主人公二郎(彭于晏 飾) 難融故土,迫於生計加入了打狗隊。

過程中意外救下一隻被通緝的「狂犬病」流浪黑狗。

人與狗的名字與命運暗藏深意。

他們互相取暖,竟生出在生活中繼續前行的勇氣。


鄭保瑞作品《九龍城寨之圍城》,已經在映,入選午夜展映單元。

似乎在一拳一腳之間,作品讓人看到了舊時港片動作戲的餘暉。


陳可辛備受矚目的《醬園弄》,也在非競賽展映單元。

原故事與早期改編電影,魚叔已經寫過。

此前亮出的劇照,也頗具氛圍感。


還有一部比較特殊,沒法展開細聊。

但作品的出現和第六代導演的碰面,讓不少人感慨中國「地下電影」的迴歸。

除此之外,還有多部華語作品入選其他單元。

整體看下來,也算可觀。

可一與開頭的紅毯笑話對比,討論度到底差出一大截。

至於原因,一方面確實是有些作品無緣內地大銀幕,討論度自然受影響。

另一方面,也是作品整體品質下滑。

今年的戛納主競賽作品,評價都平平。


再加上如今的戛納電影節,似乎光環早已消散。

各式各樣的紅毯笑話,讓大衆看到其商業化的一面。

以前花錢去,還能算「鍍金」。

現在再去,大概充其量是網紅打卡。

昔日光輝,如今疲軟。

高大上的藝術符號消散,戛納電影節也被徹底拉下神壇。




其實去年戛納,魚叔也寫過一篇文章, 聊的是「毯星洗白」。

明明以前人人嘲「毯星」,沒作品還愛蹭。

但近些年, 反倒湧現出不少 維護的聲音。

還開始比拼起紅毯待遇規格,上演內娛式的飯圈拉踩。


另一邊真正有作品的演員被奚落。

連鞏俐都被質疑「沒作品」。

弄得魚叔連忙回顧了,由鞏俐串聯起的華語電影的戛納高光時刻。

尤其是1993年的《霸王別姬》劇組走紅毯。

那是華語電影迄今唯一一次捧得金棕櫚獎盃,是真正的星光無限。



那時的紅毯還不是滑稽舞臺,戛納仍是衆多電影人嚮往的藝術殿堂。

如今一併都變了味,只好讓人經不住再次憶往昔。

在電影最好的時代,戛納電影節是什麼樣的?

衆所周知,30年前的1994年是電影史上神作迸發的一年。

那一年的戛納電影節,同樣份量不輕。

金棕櫚獎盃,落在昆汀《低俗小說》手中。

魚叔過兩天會跟大家再聊聊這部電影。

畢竟節點特殊,它的非線性敘事也切實震撼並影響了一代中國電影人。


與此同時,華語電影在當年也收穫頗豐。

楊德昌的《獨立時代》入選主競賽單元。

張藝謀的《活着》斬獲評審團大獎。

葛優憑此片摘得了戛納影帝獎盃,可謂風光無限。

那時的鞏俐搭乘作品,一次次來到戛納,大秀真正的「華流」。


演員、作品、電影節,互相成就添彩。

不必博出位,也無羣魔亂舞。

燈光暗下,電影開始造夢,夢裏星光點點。

誰知如今三十年過去,一切倒真得遠到有如一場夢了。

似乎只有在記憶裏,纔有涼爽的夏夜晚風吹過。


全文完。

助理編輯:白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