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國際金融報

隨着年報季收官,多家藥企又相繼發佈分紅方案。

Choice數據顯示,截至5月20日,已有365家藥械企業發佈分紅預案。從過去一年的現金分紅總額來看,有企業更是慷慨掏出數十億元進行分紅。

綜合多位業內人士的看法,上市公司集體對2023年度進行大筆分紅,一方面是積極響應監管部門號召,另一方面也爲維護投資者信心。然而,對醫藥行業而言,過度分紅是否會影響企業長期創新能力?

超300家藥企擬分紅

Choice數據顯示,2023年年報發佈後,有超300家藥企發佈分紅預案。

從現金分紅總額來看,有近20家藥企的額度已突破10億元。其中,雲南白藥、藥明康德、智飛生物三家分別以37.06億元、28.82億元、19.15億元的現金分紅總額位列此次年度分紅榜單的前三名。

邁瑞醫療、長春高新、上海醫藥等上市藥企分紅額度也超過10億元。據《國際金融報》記者統計,以邁瑞醫療、雲南白藥、長春高新爲代表的上市藥械企業的分紅額度始終領先。回顧去年的分紅情況,上述三家公司分別以70.32億元、37.06億元、18.1億元的現金分紅總額,位列醫藥生物行業內前三。

邁瑞醫療在2023年年報中表示,公司計劃向全體股東每10股派發現金股利人民幣15元。加上上述2023年第三季度的利潤分配52.13億元,邁瑞醫療兩次分紅合計派發70.32億元,全年現金分紅比例達60.72%,且2024年中期分紅方案也已提上日程。

雲南白藥更是已實現了連續30年分紅,截至2022年度,累計現金分紅金額已超過207億元。2023年度雲南白藥分紅預案爲每10股派息20.77元,分紅總額37.06億元,佔2023年歸母淨利潤比例90.53%。

長春高新是目前每股股利最高的分紅藥企。按照2023年年度利潤分配方案,公司將向全體股東每10股派發現金股利45元,實際現金分紅總額達18.09億元。

藥明康德每股股利位列第二,爲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9.8336元,共計派發現金紅利28.82億元,佔公司歸母淨利潤的30%。

中藥板塊出手最闊氣

從醫藥生物行業中的各個細分板塊來看,中藥板塊分紅整體表現亮眼。除上述排名第一的雲南白藥外,華潤三九、片仔癀、白雲山、濟川藥業、東阿阿膠同樣進行了大手筆分紅,分紅總額均超過10億元。

其中,華潤三九2023年年度分紅爲每10股派息15元,現金分紅總額14.82億元,佔歸母淨利潤的51.96%;片仔癀每10股派息23.2元,現金分紅總額14億元,佔歸母淨利潤的50.04%;白雲山每10股派息7.49元,現金分紅總額12.18億元,佔歸母淨利潤的30.02%。

對於中藥企業2023年度的大手筆分紅,北京中醫藥大學衛生健康法學教授鄧勇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這主要是源於中藥行業在2023年整體表現出色。

根據相關數據,2023年中藥板塊實現了營收3651億元,同比增長6.30%;扣非淨利潤336億元,同比增長29.87%。且中藥板塊中73家上市公司中有60家實現盈利,總體可觀。

個股方面,白雲山、雲南白藥、華潤三九分別以755.15億元、391.11億元、247.39億元的營收在491家A股醫藥生物類上市公司中排名第四、第十二和第十八。

鄧勇分析,這一增長趨勢主要得益於頂層政策的支持以及終端需求的旺盛。例如,由於呼吸系統疾病高發,抗流感類中藥產品的市場需求上升,這對中藥上市公司的業績產生了積極影響。此外,中藥OTC品牌如華潤三九、太極集團、東阿阿膠等也表現不俗,這進一步推動了行業整體的增長。

“中藥企業的大額分紅也反映了它們對投資者回報的重視。例如,2023年中藥板塊的擬分紅總額達到了213.68億元,其中分紅比例超過90%的公司包括沃華醫藥、江中藥業、ST九芝、達仁堂、東阿阿膠、新光藥業、萬邦德、雲南白藥等。這些公司在實現營收和淨利潤雙增長的同時,也選擇將利潤以分紅的形式回報給投資者。”鄧勇補充道。

“鐵公雞”終於變臉

從去年12月證監會發布的《上市公司監管指引第3號——上市公司現金分紅》,到4月初發布的新“國九條”,再到近期滬深交易所對主板、創業板、科創板《股票上市規則》中關於分紅的規定進行了重點修訂。上市公司集體在2023年度大筆分紅也是受到了監管部門的督促。

4月30日,滬深交易所發佈了相關配套規則,對《股票上市規則》的修訂引入現金分紅不達標實施其他風險警示(ST)措施。主板方面規定,最近一個會計年度淨利潤爲正值,且母公司報表年度末未分配利潤爲正值的公司,其最近三個會計年度累計現金分紅總額低於最近三個會計年度年均淨利潤的30%,且最近三個會計年度累計分紅金額低於5000萬元的,將被實施ST。

創業板和科創板方面規定,最近一個會計年度淨利潤爲正值且母公司報表年度末未分配利潤爲正值的公司,其最近三個會計年度累計現金分紅總額低於最近三個會計年度年均淨利潤的30%,且最近三個會計年度累計分紅金額低於3000萬元,將被實施ST。但最近三個會計年度累計研發投入佔累計營業收入比例在15%以上或最近三個會計年度累計研發投入金額在3億元以上的除外。

醫藥生物行業中的大多數上市公司都積極響應,相繼發佈分紅方案。部分此前三年均未進行分紅的上市藥企也均出臺了最新分紅方案。

其中,“牙茅”通策醫療2020至2022年度未分配利潤分別達18.22億元、24.88億元、29.98億元,但卻在這三年裏從未分紅。2023年年報發佈後,通策醫療的投資者們終於等到了遲來的分紅方案。公司擬以每10股派息4.35元,現金分紅總額1.39億元,佔歸母淨利潤27.8%。

同樣在2023年度“變臉”分紅的醫藥生物類上市公司還有太極集團擬每10股派息3元,共計派發1.67億元,佔歸母淨利潤20.32%;益佰製藥擬每10股派息0.66元,共計派發5226.72萬元,佔歸母淨利潤50.55%;海昇藥業擬每10股派息5元,共計派發4000萬元,佔歸母淨利潤的47.69%。

虧損藥企也有參與

值得注意的是,有部分藥企在虧損的情況下依然選擇分紅。其中,中紅醫療去年虧損1.31億元,同比下滑295.57%,卻依然擬向全體股東每10股派發現金5元,分紅現金總額1.94億元。聖達生物去年虧損5406.29萬元,由盈轉虧,但擬向全體股東每10股派0.6元,分紅現金總額1015.9萬元。

對於虧損上市藥企依然選擇分紅的現象,鄧勇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這通常是出於維持投資者信心和公司聲譽的考慮。儘管企業虧損,但通過分紅可以向市場傳遞出公司對未來發展的信心,同時也能滿足投資者對現金回報的期望。

鄧勇也提醒道,這種做法也可能帶來一定的財務壓力,因爲它可能會減少公司用於運營和投資的關鍵資金。

和君資本合夥人李文明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解釋稱,上市公司能否分紅主要是看賬上資金而不是盈利與否。也就是說,賬上資金充足,就意味着藥企有能力分紅;但也有部分藥企即使賬上有資金,考慮到未來投入,就有可能選擇不分紅。

的確,醫藥生物行業屬於知識密集型、資金密集型的高科技行業,持續的研發投入必然作爲上市藥企分紅的考慮範圍內。新“國九條”及中對於分紅規則設置的條件,就充分考慮了科創板和創業板企業研發投入大,部分企業仍處行業發展早期的特點,對於研發強度大的企業提出了“豁免分紅政策”。

有業內人士向記者解釋,創新藥行業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豁免分紅政策是必要的,且有利於引導傳統醫藥企業向創新藥方面轉型,利好創新藥板塊發展。

但也有部分上市藥企,既沒有分紅,在研發費用上的投入也較少。創業板上市的隴神戎發2020至2022年未分配利潤分別爲1.66億元、1.57億元、1.73億元,但未進行分紅。且三年內(2020-2022)研發費用合計僅爲3979.1萬元,處於較低水平。隴神戎發2023年度利潤分配預案顯示,公司擬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0.2元,共計派發現金紅利606.69萬元。

此外,創業板和科創板上市的醫藥生物類企業中還有西山科技、愛朋醫療、金石亞藥等三年(2020至2022)累計分紅額度爲0,且三年累計研發費用較低,在1億元左右。目前,上述三家企業均已發佈2023年度分紅預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