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当皇帝,自己也觉得是个意外。康熙皇帝驾崩时,雍正都还不知他就是“皇储”,直到隆科多传来“遗诏”,雍正欣喜若狂。

一、清朝没有“立储”传统

周公制礼作乐以来,“嫡长子继承”制是皇位传承的核心,但许多王朝都没有认真遵守,清朝更是如此。原因很简单,谁当皇帝,还是实力说了算。

626年,李世民杀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以及10个侄子,让父亲李渊退位让贤。李世民就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因为他有实力。

清朝历史上,谁最倒霉呢?嫡长子,或者长子,应该是其中之一。清朝没有册立“储君”的传统,皇位斗争非常激烈,刀光剑影,险象环生。

脱胎于游牧、渔猎生活的清朝,八旗贵族力量十分强大。入关之前,八旗勋贵是影响朝政走向决定力量,即便是皇帝的决策,若是“议政王大臣”会议不通过的话,也是作废。

八旗勋贵手握重兵,大汗(皇帝)对他们十分忌惮,皇位的继承人选,他们要是不满意,也难以继位,甚至还会被处死。

1611年,太子褚英与“五大臣”以及兄弟关系恶化,剑拔弩张。褚英,努尔哈赤的长子,也就是“储君”,但大臣、兄弟战功显赫,威胁到他的利益,双方很不愉快。

努尔哈赤偏袒“五大臣”以及其他兄弟,褚英更加生气,把父亲视为敌人,准备突袭宫廷,提前接班。褚英此举,与当年的冒顿单于没啥区别,但努尔哈赤先发制人,囚禁褚英,随后将他绞死。

褚英被处死,同母弟弟代善成为“储君”,又引起了包括皇太极在内的其他兄弟不满,暗地里给他使绊子。1621年,代善被皇太极“设局”,提前跟多尔衮母亲阿巴亥约会的事情暴露,努尔哈赤很生气,废了代善。

褚英、代善“出局”,努尔哈赤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八旗勋贵权力太大,如果不妥善解决内部纷争,平衡各方的利益,“大金”迟早要完蛋。此后,努尔哈赤不再册立“储君”,军国政务由八旗议事会决定。

1626年,努尔哈赤被袁崇焕击败,郁郁而终。努尔哈赤没有留下“遗诏”,也没有指定继承人,因为他说了也不算,而且还容易引起矛盾。

四贝勒皇太极,众望所归,代善家族给予他绝对支持,故而继承大统。皇太极继承大汗位置之后,极力加强君主权力,削弱满洲贵族的权势,但还是不敢迈出“立储”这一步。

1643年,皇太极的“家天下”计划到了关键时刻,却突然暴毙而亡。皇长子豪格、十四弟多尔衮对皇位跃跃欲试,谁也不愿意屈服,结果年仅6岁的皇九子福临“捡得”皇位,是为顺治帝。

顺治继位后,君主专制继续强化,但还是没能“立储”。1661年,顺治帝奄奄一息时,还不知道该册立谁为“储君”。汤若望:“皇三子玄烨,出过痘,对天花有免疫力”,顺治才让他继位,是为康熙帝。

二、康熙迫于局势,册立“皇储”,引起内斗

皇太极、顺治、玄烨继位,都不是事先“立储”,然后继承大统,故而清朝没有所谓的“立储”传统。究其原因,八旗勋贵的权力太大,“立储”容易引起内部矛盾,是问题的关键。

康熙当了皇帝,为何要册立“储君”,打破清朝的“祖制”呢?原因两点,君主权力强大,能够适当震慑八旗权贵,故而“立储”之初没人敢反对。

但是,康熙册立储君的关键,并不是君主专制的强化,而是迫于局势严峻,不得已而为之,是无奈之举。康熙册立胤礽为太子时,康熙不过20岁,胤礽也才一岁,这足以说明问题不简单。

胤礽出生时,母亲赫舍里氏病逝,又恰逢“三藩之乱”,康熙也是焦头烂额。八旗战斗力弱,没人是吴三桂的对手,叛军纵横江南,很快就占据了半壁江山。

陕西的王辅臣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出征潼关,杀向中原。蒙古察哈尔部的布尔尼亲王,也率兵起义,带着蒙古骑兵南下,准备攻打京师。此时,清朝可以说是到了生死存亡关头。

胤礽是何许人也?外公家是两黄旗的大臣索额图,也就是索尼的儿子,这是拥戴皇室的一支核心力量。1643年,没有索尼与鳌拜拔出佩刀,扬言:“不是先帝的儿子继位,就大战一场”,多尔衮也不会屈服,顺治也就当不了皇帝。

清军入关之后,索尼家族坚决拥戴顺治,对抗多尔衮,捍卫皇室尊严。顺治驾崩时,索尼是“四辅政大臣”之首,临死前又设局扳倒鳌拜,让康熙得以掌权。

胤礽当太子,索额图家族就一定继续支持皇室,一旦事情不测,清军退守关外地区,也不至于立刻崩溃。索额图家族支持,“皇储”还活着,即便康熙在战斗中阵亡,清朝还可以续命。

康熙的想法很不错,起初也没问题,但过了二十年就不行了。还是老问题:八旗勋贵权力太大,皇子们都可以带兵征战,还可以参与政务,这对“储君”而言就是个威胁。

“九子夺嫡”持续了几十年,让康熙焦头烂额,儿子们剑拔弩张。康熙如果处理不好的话,不但血肉相残,还可能重演晋朝的“八王之乱”,丢失祖宗基业。

三、雍正能继位,是康熙保护儿子的需要,却事与愿违

“九子夺嫡”斗争,可以分成三大派系:太子胤礽、三阿哥胤祉;八阿哥胤禩集团;以及一向低调,貌似对皇位没有想法的胤禛(雍正)集团。

论实力,以及野心,胤禩集团第一。首先,皇子大多支持胤禩,宗室大臣也站在胤禩这边。胤礽第一次被废,康熙让大臣推荐太子,内阁大臣几乎是“一致通过”要选择胤禩,让康熙震惊——胤禩集团太强大,这不是好事。

其次,胤禩集团手握重兵,人才济济。十四阿哥胤禵,此人手握13万兵马,坐镇西北,进入青藏高原驱赶准噶尔,吊打大策凌敦多布。胤禵对胤禩是铁了心支持,虽说他跟胤禛是同一个妈生,但不在一起长大,关系很差。

再则,胤禩集团野心勃勃,对争夺“储君”毫无顾忌。大哥胤褆,此人曾追随福全征讨噶尔丹,立下赫赫战功,他也是胤禩的支持者。太子胤礽犯错,被康熙圈禁起来,胤褆表示要帮父亲杀了“逆子”,被康熙斥责一顿。

不能杀胤礽,胤褆还是不死心,居然去找张明德来面相,诅咒太子,还说胤禩具有王者之气。康熙忍无可忍,当即把胤褆叫来,劈头盖脸一顿骂,准备把他囚禁起来,永远不能出来。

胤禩也跟着倒大霉,卷入“张明德事件”,康熙也打算圈禁他。此时,九阿哥胤禟、十四阿哥胤禵不服,他们怒气冲冲,还带着毒药,来为胤禩求情,表示要一起死。康熙怒火中烧,拔出佩剑,要砍了胤禵,却被五阿哥拉着。

“死罪可免,活罪难逃”,胤禵、胤禟被杖责几十大板,直接被轰出去。考虑到皇子们怨气太重,康熙最终还是放了胤禩,但胤褆被永久圈禁,张明德被出去凌迟,割了一千多刀。

“皇位面前无亲情”,胤禩集团、太子集团之间斗争公开化。1712年,胤礽第二次被废“储君”之位,康熙再也没设立太子,也没表露出究竟要选择何人继承大统。

康熙知道,只要册立“储君”,就一定引起新的矛盾,“储君”就成为各方攻击的对象,下场也许比胤礽还要惨。从胤礽第二次失去“储君”之位,到康熙驾崩的10年里,清朝没有“储君”,谁也不知道下一任皇帝是谁。

“国不可一日无君,民不能一天无主”,清朝皇位总得有人来继承。那么,究竟该选择何人呢?康熙一直在思考,“李世民的故事”给了他灵感,他决定效仿唐太宗,妥善解决皇位继承问题,同时保全参与“九子夺嫡”的儿子们安全。

643年,李承乾效仿父亲李世民,也来一次“玄武门之变”,结果被扼杀在摇篮里。李承乾失去了“储君”之位,但劲敌李泰也不能继承大统,而是从未参与争夺的李治笑到最后。

李承乾、李泰,无论是谁当皇帝,对方都得死。如果李泰当皇帝,顺带还会处死李治,因为他不可能兑现“兄终弟及”,杀自己儿子,传位给李治的承诺。想来想去,还是李治最合适,李世民选择了他。

李世民相信,李治当了皇帝,李承乾、李泰都能善终。康熙也是如此,胤禩集团继承清朝皇位,太子集团肯定遭殃;太子阵营胜利,也会干掉劲敌胤禩集团,毫不留情面。

胤禛不一样,“九子夺嫡”大战,他不显山露水,谁都没想到他会暗中部署夺取皇位事宜,连康熙都被蒙在鼓里。太子胤礽被囚禁,许多人都落井下石,但胤禛没有,他从事实出发,让康熙认真核查证据,不要轻易下决定。

胤禩被斥责,康熙怀疑他准备“提前接班”,胤禛也出来说好话,打消父亲的疑虑。如此,康熙认为胤禛是好儿子,也是皇子们的好兄弟,皇位的继承人选也就倾向于胤禛了,但胤禛并不知道。

1722年,康熙驾崩,身边只有隆科多,所谓的“遗诏”也不是现场拟定,而是雍正后来补上去。雍正得知自己当皇帝,是通过隆科多传达的“口谕”,这也是后人怀疑他皇位来路不正的原因之一。

《雍正朝起居注册》记载:“钦命予继承大统,实非梦想所期。”雍正说自己从没想过能当皇帝,应该也是事实,虽说自己平时表现比较好,但康熙可以随时改变主意,况且自己的母亲乌雅氏地位卑微。

雍正继位后,进行秘密立储,也多次谈到康熙是:“仓促之际,一言定大计”。这也表明,康熙是在最后关头,才决定让雍正继位。10年期间,康熙一定经过很多思考,内心也非常矛盾,谁能当皇帝,都是个未知数。

1722年,雍正继位,从康熙的“仓促之间,一言定大计”得到启发,建立了“秘密立储”制度,保证皇位继承的和平过渡。当然,康熙的想保全儿子的愿望很难实现,雍正不是李治,胤禩、胤禟、胤祉、胤禵、胤䄉都倒霉。

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最倒霉,被雍正圈禁起来,不堪受折磨而死。十四阿哥胤禵是同母弟弟,雍正不好下死手,虽然胤禵屡次挑战他,还曾拒绝承认其皇位的合法性。1735年,雍正驾崩,乾隆继位,才放了叔叔胤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