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台州日报

吕雨霏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兼容生活性与实践性的课程,以学生现实生活为基石,强调让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教师要将学习活动置于具体生活情境中,引发学生体验与思考,在思维碰撞中形成良好品质。同时,让学生深入社会各项实践活动中,去感知、去体会、去思辨,让课堂认知在实践中得到巩固,进而内化为自发自觉行为,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发展健全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立足生活基础,让学生在学习体验中得到发展

(一)植根以往生活,展开“回望”系列体验。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必须基于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之上,以过往生活为本,引导学生通过回忆,整理已有生活经验,反刍以往的情感体验,从中提取道德养分,学会从“回望”生活中建构经验。

(二)拓宽生活渠道,建构自主“学德”进程。要将触角伸向更广阔的社区、社会、世界大课堂,全方位革新学生现实生活,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引领未来生活,真正习得德性素养。注重德性的长效机能,让素养延伸到学生们的未来生活,指引学生真正拥有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德性素养。还需要联合家庭多管齐下、协同作战,在课堂之外的实践生活中不断锤炼。

二、挖掘生活实例,让学生在活化教学内容中自我成长

(一)活化教材内容,创造性使用教材。在学习教材的基础上,还可以把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堂之外,采用“走出去”的办法,组织开放性活动,不断扩展和深化学生的经验和体验。

(二)关注时事热点,构建多元知识体系。要将国家政策层面、主流意识形态层面产生的启迪融合到小学道德法治课程中,使得道德与法治课程更加完整丰盈。

(三)凸显地方特色,开发乡土系列活动。充分挖掘地方资源,开设乡土童玩拓展性系列活动,用乡土文化滋养学生成长,立足学生德性生长点,凸显地方育人特色。

三、基于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教学评价中自我完善

评价是教学实施的重要环节,是检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更强化过程评价,更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与实际生活表现。因此,教师更应该关注学生个体的多元多维表现,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的观察、分析、记录,实现适切多样。同时,评价主体也应该多元,家长、学生、教师都可以成为评价主体,以保证评价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评价过程深入学生生活,凸显学习参与,关注学生的情感、动机、策略等方面,实现“教、学、评”的一体化,以评价促进教师教给学生更有价值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评价让学生高质量完成表现性任务。

总之,生活化教学主张构建源于生活、超越生活并能服务于生活的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厚植知行合一的育人文化,让学生在自主高效的课堂活动与社会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自我完善。以生活为本,把握好德育的有效渗透,教师便能在润物无声中与学生心灵产生碰撞,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收获身心的双重成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