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台州日報

呂雨霏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兼容生活性與實踐性的課程,以學生現實生活爲基石,強調讓學生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教師要將學習活動置於具體生活情境中,引發學生體驗與思考,在思維碰撞中形成良好品質。同時,讓學生深入社會各項實踐活動中,去感知、去體會、去思辨,讓課堂認知在實踐中得到鞏固,進而內化爲自發自覺行爲,提升學生文化素養,發展健全的個性,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立足生活基礎,讓學生在學習體驗中得到發展

(一)植根以往生活,展開“回望”系列體驗。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必須基於兒童已有的生活經驗之上,以過往生活爲本,引導學生通過回憶,整理已有生活經驗,反芻以往的情感體驗,從中提取道德養分,學會從“回望”生活中建構經驗。

(二)拓寬生活渠道,建構自主“學德”進程。要將觸角伸向更廣闊的社區、社會、世界大課堂,全方位革新學生現實生活,形成穩定的道德品質,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三)引領未來生活,真正習得德性素養。注重德性的長效機能,讓素養延伸到學生們的未來生活,指引學生真正擁有穩定的可持續發展的德性素養。還需要聯合家庭多管齊下、協同作戰,在課堂之外的實踐生活中不斷錘鍊。

二、挖掘生活實例,讓學生在活化教學內容中自我成長

(一)活化教材內容,創造性使用教材。在學習教材的基礎上,還可以把教學內容延伸到課堂之外,採用“走出去”的辦法,組織開放性活動,不斷擴展和深化學生的經驗和體驗。

(二)關注時事熱點,構建多元知識體系。要將國家政策層面、主流意識形態層面產生的啓迪融合到小學道德法治課程中,使得道德與法治課程更加完整豐盈。

(三)凸顯地方特色,開發鄉土系列活動。充分挖掘地方資源,開設鄉土童玩拓展性系列活動,用鄉土文化滋養學生成長,立足學生德性生長點,凸顯地方育人特色。

三、基於生活實際,讓學生在教學評價中自我完善

評價是教學實施的重要環節,是檢驗、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道德與法治課程評價更強化過程評價,更關注學生的課堂表現與實際生活表現。因此,教師更應該關注學生個體的多元多維表現,重視對學生的學習、成長過程的觀察、分析、記錄,實現適切多樣。同時,評價主體也應該多元,家長、學生、教師都可以成爲評價主體,以保證評價的準確性和完整性,提升學生核心素養。評價過程深入學生生活,凸顯學習參與,關注學生的情感、動機、策略等方面,實現“教、學、評”的一體化,以評價促進教師教給學生更有價值的知識和技能,通過評價讓學生高質量完成表現性任務。

總之,生活化教學主張構建源於生活、超越生活並能服務於生活的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厚植知行合一的育人文化,讓學生在自主高效的課堂活動與社會實踐中不斷創新發展、自我完善。以生活爲本,把握好德育的有效滲透,教師便能在潤物無聲中與學生心靈產生碰撞,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收穫身心的雙重成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