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新華每日電訊烏蒙山翠雲霧繞,清風徐來枇杷香。近日,雲南省昭通市永善縣枇杷迎來豐收,果農們在枇杷林間收穫着一顆顆圓潤清香的“黃金果”。果農們告訴記者,這就是他們的“希望果”。

永善縣過去道路閉塞、產業羸弱。直到2017年末,全縣仍有74個深度貧困村,近10萬人未脫貧“摘帽”。

擺脫貧困、振興鄉村的“破題之策”就是這一顆顆金黃色的“希望果”。

永善縣位於金沙江干熱河谷地區,氣候獨特、光熱充足爲枇杷栽培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長環境,產出的枇杷果大色鮮、香甜可口,深受消費者青睞。

近年來,永善依託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把發展枇杷產業作爲“一縣一業”和“強縣富民”的重點工程,傾力打造鮮明的“縣域名片”。

出臺政策規劃、引進農學人才、組織田間教學、建設示範基地、打造“永善枇杷”IP、培養“土專家”……永善縣打出一套發展致富“組合拳”。

“縣裏組織我們到縣農業農村局學習,還有專家指導我們怎麼種好枇杷。”永善縣果農劉興江說。目前,永善縣枇杷種植、採摘、管理各類受訓人員已經達到5.5萬人次,成立了農學專家“曾雲流枇杷專家工作站”、永善縣枇杷協會等,培養了一批懂科學、有技能的“新農人”。

技術強帶動品質優,品質優促進收入增。記者瞭解到,僅永善縣碼口鎮中壩自然村的405戶人家種植枇杷的面積就已經達到2000多畝,總產值約2550萬元。

除了做強“一產”,當地還積極探索創新經營模式,鞏固農民致富增收的成果。永善縣副縣長陶永成說:“去年我們舉辦的枇杷文化旅遊節、苗族花山節、彝族火把節共接待了近2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5130萬元。”酒店、民宿、餐館等業態應運而生、不斷做強,農文旅融合有聲有色、別具一格。

“黃金果”裏藏“黃金”,“希望果”中孕“希望”。如今,永善縣各類優質特色水果種植面積已超過18萬畝,其中枇杷種植面積約佔一半。此外,天麻、黨蔘、當歸等名貴中藥材,以及高山冷涼蔬菜等均是當地重要經濟作物。

“全縣枇杷種植面積明年力爭擴大到12萬畝,建成4個萬畝連片基地和10個千畝示範園,讓羣衆的生活越來越好。”陶永成說。

新華社昆明5月21日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