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改革報

□ 蔣良明 張延

初夏的清晨,涼風習習,碧空萬里。一輛輛滿載着師生的大巴車駛入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綜合實踐教育基地,在這裏,師生們將體驗到傳統羌繡技藝、指尖上的草編文化等,在遊玩中探索羌族非遺文化的魅力。

而在幾公里外的綿陽飛行職業學院航空主題研學基地內,一羣小學生也正在老師的帶領下,手工製作航模,體驗飛機從設計到飛向藍天的全過程。這樣的熱鬧場景近期在北川縣多個研學基地內不斷上演。

近年來,北川縣依託豐富的研學實踐資源,以激發新消費活力爲抓手,以“研學+”爲發展新模式,在已經建成的近10箇中小學生研學實踐基地(營地)裏,將民族文化、大愛文化、紅色文化、現代科技等多種元素揉進50餘個研學實踐課程中,爲全縣文旅融合錦上添花。

非遺文化煥發新活力

作爲全國唯一的羌族自治縣,北川禹羌文化底蘊濃厚,擁有羌年、羌繡、羌族水磨漆藝等國家級、省、市、縣四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8項,有省、市、縣三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244名。

據北川縣相關負責人介紹,北川縣綜合實踐教育基地結合北川獨特的禹羌文化資源,開發出羌繡、推杆、舞龍、押加、抱蛋等一系列極具禹羌文化特色的研學項目,爲來此研學的師生們帶來沉浸式體驗。

“我在這裏體驗了羌繡,喝到了羌茶,我覺得羌族文化非常有魅力。”來自綿陽江油市的小學生王雨軒說。

北川縣搭建起集非遺基地、保護傳承、研學培訓於一體的實踐教育平臺,讓非遺文化在青少年心中埋下“種子”,鮮活地傳承下去。

通航產業釋放新效應

“我要更加努力學習航空知識,長大後成爲一名爲祖國航空飛行事業作貢獻的科學家。”在綿陽飛行職業學院航空主題研學基地,來自綿陽市區和江油市的700餘名小學生許下了自己的“航天夢”。

作爲擁有四川省民族地區首座A1類通用機場的縣城,近年來,北川縣充分發揮通航產業特色,通過“研學+”形式,將愛國主義教育、航空文化科普、航空知識教學、航空模擬體驗緊密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們走進航空文化、瞭解航空精神。

據悉,綿陽飛行職業學院航空主題研學基地自2019年以來開發了“航空科技”“民航安全”“民航素養”“羌文化體驗”四大體系,34門科普課程備受各地研學團隊關注。近一年來,該基地已接待參加各類研學活動的學生3.5萬餘人次。

羌茶文化展現新魅力

近日,在北川縣曲山鎮玉皇山村茶園,來自綿陽市區的百餘名幼兒園小朋友當起了“小茶農”,一雙雙小手在茶芽間“精挑細選”,小小的籮筐裏雖然茶葉不多,但卻“愛心”滿滿。

“我今天在這裏採了茶,我要拿回家給爸爸媽媽喝。”一位小朋友開心地說。

“在大自然中體驗勞作的樂趣,這對於孩子們來說是一次動手能力的提升,也是一節很好的勞動技能課。”隨隊老師表示,這樣的研學活動能夠幫助孩子們在實踐中樹立起正確的勞動價值觀。

北川縣種茶歷史悠久,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種茶製茶歷史,現有茶葉面積9.2萬餘畝,目前已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及團隊200餘批次,超6萬人次。

據統計,自2023年以來,北川縣已開展研學實踐活動近1000場次,參加活動中小學生近20萬人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