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廣州日報

松山湖科學會議本月25日開幕

院士專家論道“大模型具身智能”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馬駿 通訊員松科、梁文英)具身智能作爲人工智能的下一個浪潮,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等多學科技術,正在推動智能經濟時代加速到來,今年被業界視爲具身智能發展元年,各方怎樣才能挺立潮頭浪尖?記者昨日從東莞松山湖高新區獲悉,2024松山湖科學會議將於25日至26日在松山湖科學城舉行,整體以“大模型具身智能”爲主題,屆時近40位院士專家將齊聚東莞,圍繞5場專題學術討論會分享最新技術趨勢和突破性進展,展示前沿科技成果、探討產業發展機遇,深度促進交流對接併爲企業把脈問診。

據介紹,會議集聚了包含張鈸、李國傑、王樹新、張建偉、郭毅可、戴建生、郭書祥、孫茂松、陳小奇9位院士在內的近40位相關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院士與青年科學家比例約爲1:3,爲青年科學家“擺凳子”“搭臺子”。

跨領域跨學科

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開展“人工智能+”行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羣——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開展“人工智能+”行動,意味着我國將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鼓勵各行各業更加註重人工智能的多場景應用。

“具身智能”不僅是當前人工智能技術走向物理世界的前沿方向,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要開闢的新領域、新賽道。2024松山湖科學會議將聚焦“大模型具身智能”領域,採用1場全體大會,以及多模態大模型、機器人具身智能、AIoT與工業具身智能、具身智能醫療、倫理與治理等專題學術討論會的形式展開。

各專題討論既相對獨立又交叉融合。在爲期兩天的學術會議中,院士專家們將圍繞跨區域、跨學科協同發展的機遇與挑戰,面向基礎研究前沿,面向國家和粵港澳大灣區戰略需求,聚焦大模型時代下具身智能的現狀、挑戰與未來走向展開研討,以期促進通用人工智能創新發展。

成爲學界業界間聯繫紐帶

會議期間,與會院士專家通過深入交流、研討,有望圍繞“大模型”“具身智能”領域研究現狀與趨勢、面臨的問題與挑戰、未來技術的發展方向及應用場景等議題,提出具有代表性的發展建議,形成《2024松山湖科學共識》對外發布,以供相關部門作決策參考。

《2024松山湖科學共識》將凝聚參與此次會議院士專家的智慧,是此次會議主要成果沉澱。“每年松山湖科學會議將聚焦一個重大科學問題,由該領域的權威專家定題定人發起交流討論,爲科學服務,爲科學家服務。”廣東院士聯合會相關負責人表示。

據松山湖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會議期間還將開展科學家企業家面對面交流活動,圍繞企業重點技術需求,組織院士專家爲企業把脈問診;邀請院士專家團隊攜前沿尖端科技成果與政、產、學、研等多方交流對接,架起學界和業界之間的聯繫紐帶,促進雙方在科研項目合作、技術諮詢等方面展開更深層次的合作。

什麼是具身智能?

1950年,“計算機之父”圖靈在他的論文中首次提出“具身智能”概念。具身智能,是人工智能在物理世界的進一步延伸,它是實現思考、感知、行動三者有機智能融合的機器或系統。近年來隨着人工智能技術飛速發展,具身智能逐步走進現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