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廣州日報

周晨輝 中國聯通智慧海洋軍團數字漁業專家

他將養魚“尾水”變“智水”

周晨輝

築夢現代化 共繪新圖景

魚塘底部的水嘩嘩流淌,岸上的尾水處理系統信息化平臺實時顯示着水質的改善狀況。原本的尾水,經過岸基一體化尾水淨化處理設備,變成了清水,重新流入魚塘,供養殖使用。在廣東省內的多個養殖池塘,上述設備全天運行着,將“尾水”轉化爲“智水”。

參與研發、應用推廣這套智能設備的正是中國聯通智慧海洋軍團數字漁業專家周晨輝和他的團隊。在周晨輝的暢想裏,未來漁民可以坐在辦公室裏養魚,會用高科技產品,專業人士的經驗可以通過智慧漁業平臺更順利地傳遞。“我們不僅要向陸地要食物,還要向海洋要食物。我希望用AI、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信息技術讓傳統漁業實現信息化、智能化轉型升級,幫漁民算清楚養殖的‘糊塗賬’,加速漁業及海洋產業形成新質生產力,建成高質量海上牧場。”

統籌/陳雅詩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何鑽瑩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吳子良

視頻/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吳子良、何鑽瑩

創新故事

蹲守養殖場 探索信息化技術養魚

提到與智慧漁業的淵源,周晨輝想起了小時候看農業新聞的場景。兒時的他第一次在新聞上看到用科技賦能農業,改變農民的作業環境,讓農民增收的案例時,深感震撼。

研究生期間,周晨輝在暨南大學水生生物學專業研究水生經濟動物與養殖環境。畢業後,他去了養殖企業,到清遠的池塘裏養魚。

回憶起駐紮在池塘養魚的日子,周晨輝感嘆道,雖然辛苦,但頂着烈日踏踏實實地在養殖場蹲守,讓他知道了漁業工人的艱辛。他舉了個例子,“那時候我們監測水質要靠人工提着試劑每日巡塘,一個一千畝的池塘,人工巡塘要花上一兩個小時。”那時,周晨輝開始嘗試用在線水質監測儀代替人工監測。

結合實驗室的技術和實踐的經驗,周晨輝發現“傳統漁業上的很多問題都可以用信息化技術解決”。

2021年,周晨輝加入了中國聯通智慧海洋軍團。當時,他看到公司已經做了很多用信息化技術賦能農業的產品。第二次震撼襲來——既然信息化技術可以用於農業,那也可以用於漁業。他決心投身漁業數字化工程的研發。

彼時,綠色養殖的理念越發深入人心。周晨輝與團隊一起從綠色養殖切入,研發尾水處理技術,經過多番研究和試用,最終有了成熟投入市場的產品——新型岸基一體化尾水處理系統。設備由循環水處理器、泄壓閥、定時固液分離器、三級過濾池構成,利用創新數字化技術治理池塘尾水。

在養殖池塘,只見魚塘底部的水嘩嘩流淌,岸上的尾水處理系統信息化平臺實時顯示着水質的改善狀況。原本的尾水,經過岸基一體化尾水淨化處理設備,變成了清水,重新流入魚塘,供養殖使用。整套設備佔地面積4.5平方米,不需人工值守,可以遠程操控。相比傳統的挖掘池塘10%的面積作尾水處理池,大大降低了人力和租金成本。

如今,該系統在廣東多地的池塘裏使用,服務全省近4萬畝養殖池塘。

和漁民同喫同住 摸準漁業痛點研發產品

身處智慧漁業這一行業,周晨輝認爲,很多信息化技術在工業領域甚至農業的部分領域已經很成熟,要應用到漁業並不難,真正的難點在於如何將技術與實際生產結合,甚至是具體到某一種魚類的養殖上。

爲了摸準漁業養殖上的痛難點,周晨輝又從辦公室回到了養殖一線。他和團隊一同到養殖場、網箱蹲點,和漁民同喫同住同工作。在此期間,他觀測到傳統養殖業的痛點。“一是衆多繁瑣的工作,工作環境惡劣,耗費很多人力;二是難以規模化、標準化,很多技術和經驗是在老師傅的腦子裏,換了一個人養殖穩定性就很低;三是抗風險能力弱,一個惡劣的天氣就可能造成一池塘的魚全翻了白肚,真的是‘看天喫飯’。”

針對這些問題,他和團隊聯合科研機構逐項研究,一起開發了海洋養殖平臺和淡水養殖平臺。

針對海洋牧場養殖,這一平臺實現桁架式海洋牧場平臺全方位監測,遠程查看、管控,只需4個人就可以運營整個養殖平臺;平臺內配置了智能機器人,大幅提升網衣巡檢工作效率和網衣清洗質量,降低因網衣破損導致的魚羣逃逸等養殖風險。

而後者是針對魚塘養殖,通過平臺數字孿生功能,可遠程實時查看魚塘整體情況和每個塘口的細節,指導養殖工人使用最優的投餵、用藥方案;通過平臺監測預警,對疑似出現問題的點位,可以快速安排人員處理,有效降低養殖損失;通過平臺運行的數據,可統計、預測生產情況,從而分析出投入與預期產值,經營狀況一目瞭然。

目前,兩個平臺都正在不同的地方服務着養殖戶和養殖企業。

廣州“研”值

以科技創新 興智慧漁業

● 廣州引進劉少軍院士工作站,實施大宗淡水魚種業科技攻關;建設華南漁業研究院,大力培養水產養殖人才;依託水產技術服務“輕騎兵”,高效轉化推廣養殖技術;完善育繁推一體化良種繁育體系,建成“1+6+30”的市級以上水產良種場矩陣,開展多個水產新品種培育。

● 廣州池塘養殖尾水生態治理、集約化池塘生態工程兩項技術分別獲得2019年度廣東省技術發明獎一等獎和2022年中國水產學會范蠡科學技術獎科學推廣一等獎。截至2023年5月,廣州國家級水產綠色健康養殖“五大行動”骨幹基地達20家,數量佔全省三分之一,持續居全省首位。

● 廣州漁業科技支撐實力強,轄內有超10所涉漁院校。廣州市農業農村局高標準建設廣州南沙華農漁業研究院,組建具有國際影響力、全國領先的現代漁業科技創新團隊,建設高水平研究人才培養基地和實踐教學基地。

“科到了”

尾水淨化處理設備這樣“變廢爲寶”

設備利用創新數字化技術治理池塘尾水,整套設備由循環水處理器、泄壓閥、定時固液分離器、三級過濾池構成。

傳統的方式處理尾水需要佔用養殖池塘5%—10%的面積,增加池塘租金成本,而人工開展尾水處理工作,耗時費力。上述設備則結合物聯網技術,通過物聯網智慧漁業平臺加尾水治理綜合措施,進行養殖水質在線實時監測。該設備無需人工值守,可以遠程控制設備啓停,對於漁場數據狀況能實時預警,實現安全生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