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政協報

■ 全國政協“加快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專題調研報道

從轉型“困惑”中脫胎換骨

本報記者 呂巍

《&nbsp人民政協報 》 (&nbsp2024年05月22日 &nbsp第&nbsp02&nbsp版)

5月15日上午,中聯重科股份有限公司智慧產業城內,一臺滑移裝載機正在裝配車間前的空地上翩翩起舞,跳起“鋼鐵華爾茲”;兩臺挖掘機則在一旁進行着高精準度的操作:疊放高腳杯和穿針引線。

裝載機、挖掘機這些工程機械,在大衆眼裏,往往都是“五大三粗”的存在,乾的都是“力氣活”。但如今,這些“粗漢子”卻能如此“心靈手巧”,不禁讓正在這裏調研的全國政協“加快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專題調研組的成員們嘖嘖稱讚。

“我們的工程機械不僅技術領先,而且製造速度快。中聯智慧產業城可以實現每6分鐘下線一臺挖掘機,每7.5分鐘下線一臺高空作業機械,每17分鐘下線一輛汽車起重機,每20分鐘下線一臺臂架泵車。”說起公司的製造水平,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如數家珍。

“曹總,你們哈電的製造速度怎麼樣?有沒有中聯重科快?”作爲東北老工業基地裝備製造龍頭企業哈爾濱電氣集團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全國政協委員曹志安“遭到”了同爲調研組成員的政協委員們的點名提問。

“還真達不到這個速度。”曹志安如實回答。

“抓緊時間進行全面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吧,到時候也讓大家見識一下‘爾濱速度’。”政協委員們看似調侃的話語中滿是期待。

數智化轉型是提升企業競爭力和發展韌性的關鍵舉措,這個判斷雖然得到了很多企業的認同,但真正下決心實施卻需要極大的魄力和勇氣。在湖南省乃至全國範圍內,很多傳統制造企業都存在不敢轉、不能轉、不會轉問題,轉型升級意願亟待增強。

“數智化轉型是系統工程,具有很強的綜合性、交叉性和複雜性。一些企業對轉型提升的技術方案、實施路徑、效果預期等認識不到位,影響了轉型的決心。”全國政協常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長徐曉蘭道出了其中的原因。

轉型面臨的困難確實很多,但轉型成效也非常明顯。中聯重科就是很好的例證。近年來,公司集結1000多名內外部專業技術人才,完成132項全工藝流程和成套智能製造技術的研究應用,形成700多項智能產業專利技術,規劃建設智能產線493條,全面加速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2023年,實現營業收入470.75億元,同比增長13.08%;淨利潤35.06億元,同比增長52.04%。

“轉型升級不僅是大勢所趨,更是必由之路。傳統制造業要想走得更遠更好,就必須加快設備更新、工藝升級、數字賦能、管理創新,讓‘老’企業煥發出‘新’活力。”曹志安說。

“緊緊圍繞企業這一實施主體所需,政府相關部門也應擴大有效服務供給,夯實數據應用基礎,營造全流程服務生態,將轉型升級真正落到實處。”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苗圩表示。

“有效降低轉型門檻、成本和經營風險,激活企業實施轉型升級的內生動力。”

“以數字化服務有效供給爲牽引,加強制造業標杆企業、新一代信息技術企業、互聯網平臺企業、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等協同配合,更好滿足轉型企業專業化多樣化需求。”

“築牢數字基礎設施底座,加快完善工業設備連接、工業數據共享等方面的行業標準,促進中小企業積極融入5G、工業互聯網應用場景和產業生態,提高轉型升級質量和效益。”

“應綜合運用財稅、金融、科技、人才等政策,強化專項資金、稅收優惠、貸款貼息等撬動作用,創造良好的轉型升級發展環境,構建服務生態。”

……

調研組的政協委員和企業負責人、基層幹部職工交流着、探討着,一條條既中肯又可行的意見建議在熱烈的討論中、理性的“爭執”中不斷成形。破解傳統制造企業在轉型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問題,讓他們不再“孤軍奮戰”,支撐企業數智化轉型的“啓動”和長期續航,政協委員願和企業一起,做好應考數智化轉型這道“必答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