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陕西日报

榆林市榆阳区巴拉素镇巴拉素村,农业机械在田间作业。 本报通讯员 丁树平摄

榆林市榆阳区古塔镇罗硷村村民借助机械搭设滴灌水管。 采访对象供图

本报记者 马腾 通讯员 杨扬

连日来,榆林的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播种机在田间来回穿梭,将种子和肥料精确播撒进农田,农民抢抓气温回升、土壤墒情适宜的有利时机,对1094万亩农田进行施肥、播种。

面对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榆林充分利用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和先进农机设备,打造“吨粮田”村,将“广种薄收”变“增产增收”,同时推行“飞地经济”模式加速农业产业发展。如今,这片黄土地上不断上演农业发展奇迹,为旱作农业提供了经验和样本。

农业插上“科技翅膀”

榆林市榆阳区巴拉素镇巴拉素村是一个农业大村。4月28日,农业机械在巴拉素村的千亩农田上来回穿梭,撒肥、翻地、旋耕。

“我们村有两家农机专业合作社,有40余台农机,覆盖了农作物种植的各个环节。这3500亩玉米增密度种植示范田,一周就能种完。”巴拉素村党支部书记赵格平指着眼前的土地,向记者介绍。

巴拉素镇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是典型的风沙草滩区,全镇的经济收入以种植养殖业为主,拥有耕地10.3万亩,其中7万亩种植了玉米。今年,巴拉素村创建市级千亩吨粮田示范基地,整村推进玉米增密度种植,预计亩产能达1200公斤。

赵永华是巴拉素村的玉米种植户。在田间,他与榆阳区农技中心的专家讨论着今年该选择哪种种子更为适宜。

有了大型农业机械的帮助,他打理14亩玉米地轻松多了。“现在种地的技术好,播种的同时把滴灌袋也埋进土里了,平时基本不用管理,种和收也省时省力,比以前强多了,节省时间的同时产量还高。”看着播种机不到半个小时就把玉米种子播完了,赵永华脸上挂满笑容。

近年来,榆林大力推动良种、良法、良田、良机、良制“五良”协同发展,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播种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迈入25亿公斤产粮大市行列,分别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和五分之一。2023年,榆林市粮食播种面积达1099.2万亩,总产量达253.9万吨。以玉米为主,榆林市建成“吨粮田”40万亩,打造了一批产粮大镇。

节水农业高效增收

大型机械在忙碌,小型机械也在忙碌。

在榆阳区古塔镇罗硷村的旱作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小型农机正在深翻土地。随后,这片农田将种上高粱、玉米、谷子等农作物。

面对山地缺水的问题,这里的村民有因地制宜的解决方法。“我们主要靠两个办法解决缺水的问题,一是采用优质抗旱种子,二是使用地膜保水保湿。”罗硷村党支部书记罗彦如告诉记者,地膜分为可降解和不可降解两种。可降解地膜能在一两年内自动分解,不会对土地产生影响,不可降解地膜他们每年都会回收。

据了解,该示范基地涉及古塔镇罗硷村、马家峁村2个行政村,总面积1600亩。其中,农业综合技术试验研究区20亩、大田示范面积1580亩。

示范基地利用联合机械进行平地覆膜、开沟、施肥、一次性完成播种和填压等工序,简化了种植过程;采用喷洒抗旱保水剂等措施,确保农业生产增产增效,推动农民增收“节节高”。

当下,榆林走上“高标准农田打基础、旱作节水补短板、美丽农田优生态”的建设道路,今年准备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33.34万亩,分区域推广“六大节水模式”,发展高效旱作节水农业71.9万亩,积极建设“高效节能 高产稳产”“生态友好 四季见绿”“环境优美 农旅融合”的美丽农田20万亩,持续推动薯麦轮作,推进农业与生态协调发展。

特色产业让群众端上“绿饭碗”

榆林70%以上的土地是旱地,特别是一些偏远山区,耕地瘠薄、土地收益较低。近年来,随着生态好转,当地许多群众端起了“绿饭碗”,吃上了“生态饭”。榆阳区金鸡滩镇金海村村民马艳美和丈夫杨营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是桑葚种植大户,每年收入100余万元。

2014年,他们在榆林市农业部门的帮助下发展桑葚、芝麻香瓜、沙地红薯种植等产业,逐渐把撂荒地变成当地知名的“菜篮子”和“果盘子”。

“我们发展特色果蔬种植产业后,周边的村民都来我的大棚里学习种植技术,已经带动100多户农民发展绿色果蔬种植产业,户均增收3000元至4000元。”马艳美说。

5月6日,记者在桑葚大棚里看到,马艳美夫妇正趁着天气回暖打理桑葚树。“今年的第一批桑葚已经成熟,欢迎大家采摘品尝。”杨营热情地招呼游客。

榆林积极推动农旅结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成效初显:煤矿疏干水为玉米等农作物提供灌溉水源,大棚果蔬产业带动农旅融合发展……榆林农业正沿着高质量发展道路不断前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