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新華日報

近日,全國“人工智能賦能課堂教學”研討活動在徐州市雲龍區舉辦。該區教育系統在人工智能促進資源共建共享、拓展新的學習方式、優化學習分析與教育評價三個方面的探索實踐,獲得與會嘉賓高度評價和一致認可。

近年來,徐州市雲龍區積極對接國家智慧教育平臺,致力於建設統一、開放、共享的數字空間,支持師生個性化學習。依託國家、省、市智慧教育平臺,梳理各學科優質網絡資源,統一製作成“雲碼”,開展“雲碼雲學”行動。“雲碼1.0”版本,鼓勵各校學生自己錄製“雲碼”,拓展“講解小先生”“有聲改錯題”學習空間;“雲碼”2.0迭代升級,增設“勞動小能手”“體育小達人”實踐空間。目前,“雲碼”累計使用量達900萬餘次,區域覆蓋面達到100%。此外,該區於今年3月搭建大數據智能研修平臺,教研團隊可以線上、線下隨時開展聽課、評課、磨課活動;平臺系統根據教師評價量表打分情況,自動分析師生課堂行爲,還支持教研全過程錄製、全素材管理,促進資源共建共享。

在探索人工智能與教學深度融合的過程中,雲龍區着力拓展新的學習方式,在人機協作、場景創設、賦能手段等方面取得突破。

人機協同,促進深度學習,培養高階思維。教師團隊精選應用文心一言、訊飛星火、豆包等數十種比較成熟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反覆試用比對,提煉符合教學需要的提示語模板,在語文、數學、英語、美術、信息科技等7門學科找到很好的應用點。

AI伴學,豐富情境體現,促進素養提升。通過構建虛擬混合場景,有效增加學生學習現場沉浸感。如美術教師團隊應用AI技術賦能課堂教學,在與上海專家團隊的聯合教研中執教展示課《漢兵馬俑》。教師設計“現場連線”環節,讓學生與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講解員現場對話。在此基礎上,團隊延續漢文化主題,在《鋪首銜環》《漢畫龍》等課上設計使用數字分身與學生對話,給學生提供深度的沉浸式體驗。

賦能評價,強調主動參與,優化教育評價。前期,區域應用精準教學平臺進行教學流程再造,構建“數據分析診斷學情—問題導向設計教學—精準教學課堂提質—智能作業有效練習—靶向作業拓展補償”教學流程鏈,以數據反饋推動區域精準教學常態化實施。在此基礎上,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進一步完善教育評價體系,以數據賦能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區域高質量發展和教師專業化發展,進一步優化學習分析,提升教育評價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近期,雲龍區增設雲龍區教育評價中心,圍繞學生“四力”發展,開展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使用人工智能剖析各校學生綜合素質發展水平、差異係數,有效引領薄弱校找準發力點,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未來,雲龍區將全面分析生成式人工智能對學校、教師、學生和家庭帶來的影響及變化,推動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爲持續推進課改實踐、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張瑜 劉瀟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