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河南日報

我省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

“豫”見和美鄉村

□本報記者 趙春喜 見習記者 劉一潔

高標準農田裏麥穗搖曳,蔬菜大棚內番茄苗綠意盎然,鄉村大食堂飯菜飄香……5月20日,全省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豫南平原片區)現場會在周口市淮陽區舉行,交流平原農區鄉村建設的實踐經驗,爲進一步推進我省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提供指引。

傳統平原農區,是我省重要的糧食主產區,爲保障糧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貢獻。同時,守牢糧食安全底線,精準務實培育壯大鄉村富民產業,也是我省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的首要任務。

當日正值小滿節氣,民諺雲“小滿小滿,麥粒漸滿”。在淮陽區王店街道路樓村田村一體示範片內,田成方、樹成行、路成網、渠相連,高標準農田裏麥浪滾滾,麥香陣陣。

據瞭解,淮陽區建成高標準農田120.8萬畝,並按照建設標準化、裝備現代化、經營規模化、灌溉節能化、土壤優質化等“九化標準”,流轉託管土地70.5萬畝,建成高標準農田示範區15萬畝,土地生產能力提升了10%,年糧食增產3000萬斤以上。

我省以最嚴格的標準落實耕地保護要求,把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與村莊規劃深度融合,繪就“村在田中、田在村間”的良田美景,交出了平衡保糧食與促發展的答卷。

美麗鄉村建設,必須有產業作支撐。產業振興作爲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也是實際工作的切入點。

鄭集鄉官路邊村產業園內,蔬菜大棚排列整齊。這裏的西紅柿年產可達760萬斤,利益聯結58個行政村,每年可爲聯結村增加集體經濟收入260餘萬元,帶動了周邊600名農民實現就近就業,人均年增收3萬到8萬元,實現羣衆得股金、村集體得租金、企業得效益“一舉三得”。

近年來,我省深入推進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建設,累計創建國家級示範園23家,數量居全國第一,園區總產值超600億元,帶動農業全產業鏈就業90萬人。在“土特產”上做文章,鋪就鄉親們的“致富路”,激活了鄉村產業發展的“一池春水”。

只有建設好鄉村的美麗生態,才能帶動鄉村的美麗發展。以前,農村污水處理是農村人居環境的短板、弱項,發黑發臭的水體讓人避之不及;如今,完善的污水治理體系、先進的污水處理技術,讓黑灰水變成了莊稼果蔬的“營養水”。

在淮陽區,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七種模式”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現已在全國、全省推廣應用,走出了一條適合平原農區“低成本、易管護、可持續、效果好”的生活污水治理之路。

截至目前,我省已完成1.3萬個行政村農村環境整治任務,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達41.6%。全省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19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7個,以良好生態環境助力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

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天藍、水清、糧豐、人富的和美鄉村圖景正在中原大地鋪展開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