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武漢青和居社區——

組織青年參與服務 激發社區治理活力(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

本報記者 範昊天

圖①:青和居社區青年網格員向老年居民宣講政策。

青和居社區供圖

圖②:青和居社區青年志願者看望老年居民。

童 茜攝

圖③:武漢理工大學學生與青和居社區青年志願者一同探望獨居老人。

武漢市青山區委宣傳部供圖

長江南岸,十里鋼城。現代化的高樓林立,沿街商鋪、飯店人潮湧動,生活氣息撲面而來。小區裏,老人在廣場上散步,孩童玩耍嬉戲,穿着“紅馬甲”的青年志願者和社區工作者走街串巷探訪。

上世紀50年代,特大型鋼鐵聯合企業——武鋼落戶湖北省武漢市青山區,來自四面八方的建設者逐漸聚居成區。如今,經過城市更新和改造,4萬多名居民搬入新居,過上了推窗見綠、下樓賞景的幸福生活。青和居社區就處在棚改回遷的中心區域,是武漢市最大的公租房小區之一。

小區的居民,85%是棚改回遷戶和公租房租賃者,15%是新市民、青年人和大學畢業生。流動人口多,高齡老年人和困難家庭多,社區治理難題如何破解,羣衆多元化訴求如何滿足?近年來,青和居社區多措並舉,引導、組織青年參與社區治理、服務老年居民,促進老年人和青年人良性互動,不斷激發社區治理活力,提升治理效能,努力把羣衆大大小小的事辦好。

配套大學生公寓,吸引青年人入住

“賀阿姨,最近身體怎麼樣,有沒有哪裏不舒服?”早上8點,23歲的居民志願者張雪梅拎着買好的早餐,來到青和居社區18棟的獨居老人賀阿姨家中,爲她擦洗身子,換牀單、被褥,並幫她測量血壓、血糖等。

“我子女不在身邊,生活孤獨。小張就像我的親閨女一樣,經常上門看我,不怕髒不怕累地幫助我。”賀阿姨感動地說,她患有風溼,腿腳不便,需要長期依靠輪椅代步。張雪梅是一名居住在隔壁17棟的護士,在社區黨委的組織下,主動結對幫扶賀阿姨。

青和居社區目前常住人口5235戶6100多人,其中60歲以上的老年人就有2000多人,獨居和空巢老人近1500人,而社區工作人員只有26人。人口結構老齡化、困難羣體居多,成爲社區治理面臨的挑戰。

青和居社區的老齡化現狀,也是老工業基地青山區的一個縮影。產業轉型升級,青年人才是關鍵。該區從2015年開始,探索通過建設人才公寓,爲創新創業人才提供安居保障,以此吸引、集聚人才,優化區域人口結構,增加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活力。

“青和居公租房項目在啓動配租登記之初,就專門安排了1000多套房源作爲大學生公寓。這也是武漢市公租房項目中首次安排大學生公寓。”青和居社區黨委書記桂小妹介紹,申報人才公寓的對象爲畢業3年內的普通高校大學生,申報者須在武漢就業或創業,家庭在武漢無自有住房。公寓只租不售,租期最長到承租人畢業3年期滿。

公寓涵蓋單套、一室一廳、兩室一廳等簡裝後的多種戶型,配備有牀、沙發、空調等基本生活用具,可實現拎包入住,省心省事,租金爲每月每平方米12元。優惠的條件吸引了武漢市普仁醫院、武漢檢安石化工程有限公司等周邊企事業單位的青年員工和大學畢業生踊躍入住,全部房源很快配租完畢。

爲了保障青年人才安居,武漢市不斷調整優化政策。“近年來,青山區逐步將青年人才公寓向地鐵沿線和濱江區域佈局,這些地方交通便利,環境優美,更符合青年的偏好。”青山區人才服務中心主任馮麗華介紹,在青和居社區,在滿足大學生居住需求的同時,現有房源也將優先滿足城市困難家庭的公租房需求。

精準發力解難題,滿足青年實際需求

除了解決居住問題,青和居社區還採取一系列措施,滿足青年羣體的工作和生活需求。

最近一段時間,社區按照當地人社部門移交的名單,摸排轄區內的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信息,提供相應的就業服務。早上8點多,一支由社區幹事、黨員和志願者等組成的“天天敲門組”開始了上門走訪摸排的工作。

26歲的居民李明軒退伍回家後,處於待業狀態。社區青年幹事謝志傑在走訪中瞭解到這一情況,有針對性地向他推薦招聘信息。“您是退伍軍人,身體素質好。現在武漢市公安局青山分局正在招輔警,可以多關注。”在謝志傑的幫助下,李明軒順利通過招聘考試,走上工作崗位。

目前,青和居社區35週歲以下的青年人有近千名,包括青年租戶、青年職工、大學畢業生等,求職就業需求比較集中。“我們通過與市、區人社部門聯網,建立未就業畢業生實名臺賬。”桂小妹介紹,社區還組建了15個“天天敲門組”,逐門逐戶摸排,詳細登記青年居民學歷專業、求職意向等信息,做到“一人一冊”、靶向發力。三年來,累計幫扶170餘人。

社區還針對青年職工家庭反映比較普遍的需求,創新組織特色活動。

加入水、橄欖油、甘油、乳化劑、維生素E和精油,間歇攪拌5分鐘,一份芳香又實用的護手霜就做好了……在青和居社區黨羣服務中心二樓的“四點半學校”,20多名小朋友在駐點社工南蔓琦、李肖璇以及中南民族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志願者指導下,做着化學趣味小實驗。

在青和居社區,雙職工、外來務工人員家庭不少,“沒時間帶娃”成爲一個較突出的問題。2018年以來,社區響應青山團區委號召,引入專業社工,整合各方資源,建立“四點半學校”,面向6—14歲少兒免費提供課後託管服務。

“這裏不僅有專業社工和志願者看着孩子寫作業、閱讀課外書,還經常組織創意手工、益智遊戲、音樂舞蹈等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很好地解決了我們上班族的子女託管問題。”居民左平說。

短視頻製作培訓、青年讀書會、樓棟運動會……如今,青和居在社區黨羣服務中心建成了佔地近80平方米的“青年之家”,在樓棟配備文化展板、乒乓球檯等文體設施,爲社區青年提供就業指導、交友聯誼、心理疏導、文體娛樂等豐富多彩的活動,讓青年人在這裏住得好、留得下、更有歸屬感。

多渠道組織青年力量,服務保障老年居民

青年人的加入,爲社區注入了青春活力。

“區、街道、社區團組織聯合起來,發動入住大學畢業生、青年員工積極參與助老幫困等社區服務項目。”青和居社區黨委副書記、團支部書記馮圓圓說,比如一些青年醫護人員會定期在樓下開展義診活動,企業的青年職工爲社區居民、特別是老年居民上門修理燈具和電器等。

有一次,住在青和居17棟的武漢市普仁醫院幾名醫護人員正在樓下爲居民們開展愛心義診,網格員駱海林急匆匆地跑來,上氣不接下氣地說道:“周醫生,出事了,快來幫忙看看!”

原來,癱瘓在牀的18棟居民王婆婆不慎跌下了牀,失去知覺。在場的醫生周佑榮和護士王海燕、龍琴立即帶上急救設備趕往老人家中,幫忙把老人扶上牀,給老人喂藥……經過一系列緊急處理,老人終於甦醒過來。

爲了進一步充實社區治理力量,青和居探索引入社區外高校、社工組織及機關企事業等單位青年羣體,不斷提升治理效能。

“如果收到自稱是您子女的人來電要求轉賬,務必與對方當面確認”……在青和居社區10棟的樓棟議事廳,10多名來自武漢理工大學的大學生志願者,正在給樓棟的老年居民開展一場反詐普法宣講。他們針對保健品、投資理財等常見騙局,從“如何騙”“怎麼防”等角度指導老人們提高反詐意識。

宣講結束後,他們又跟着社區青年幹事謝玉姣、謝志傑,分頭上門探望樓棟裏的一些高齡獨居、行動不便的老人,爲他們打掃房間衛生、代購藥品等。看着這些比自己孫輩還小的00後們在屋裏認認真真擦桌子、掃地拖地,中風多年、臥病在牀的80多歲蘭爺爺眼眶溼潤了。

近年來,在“大學生社區實踐計劃”等政策支持下,來自武漢理工大學、中南民族大學、武漢科技大學等高校的青年志願者們多次走進青和居,在敬老助老、普法宣講、清潔家園等社區活動和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022年以來,我們學院和青和居社區開展結對共建,院團委圍繞社區老年人多的特點,創新設計‘情暖夕陽’等志願服務項目,探索形成工作機制。”武漢理工大學法學與人文社會學院大二的志願者王瑞博說,現在學院幾乎每個月都有學生志願者來社區開展志願服務。

如今,青和居社區成立了一支70餘人的“青年突擊隊”,由大學生志願者、網格員、社工、下沉幹部等組成,平均年齡在35歲以下。他們積極響應社區的號召,圍繞老年人的需求各展所長、各盡其能,成爲社區治理的中堅力量。

青扶老、老助青,老少融合優化社區治理

在引入青年力量的同時,青和居社區組織不同年齡段居民參與服務,特別是將青年人和中老年人融合在一起,相互配合,共同服務居民。

“社區以黨組織爲引領,創新激勵機制,廣泛動員、凝聚老中青等各方力量。”青和居社區黨委副書記張美麗介紹,近年來,社區陸續成立了“平安福”巡邏隊、“啄木鳥”護綠隊、“管得寬”志願隊等,登記在冊的志願者人數達1772人,其中年紀最小的只有20多歲,年紀大的則超過80歲。

青年人有激情、有活力,但和羣衆打交道往往欠缺一些經驗和閱歷,有時難免遇到挫折。這就需要老同志、老街坊的幫襯。

80後社區網格員朱明霞就遇到過這樣的挫折。原來,63歲的居民韓大爺有個不好的習慣:喜歡將撿來的舊傢俱、舊器物堆放在樓道里面。這不僅影響通行,還存在消防安全隱患,街坊鄰居意見很大。朱明霞帶着物業人員幾次上門做工作,都碰了釘子——韓大爺態度強硬,拒絕移走傢俱器物。朱明霞無奈,便向年近六旬的社區居委會副主任、治保主任程瑞恆求助。

“老人家脾氣倔,咱們得講究方式方法。”有着多年羣衆工作經驗的程瑞恆請來62歲的社區人民調解員胡繼祥,以及社區駐點律師劉清剛、社區民警劉博彬等人,輪番上門做工作,打出感情、法律兩張牌:“都是這麼多年的鄰居了,雜物堆在樓道里,大夥兒有意見”“堵塞了消防通道,萬一出了事,是要負刑事責任的”……韓大爺自知理虧,很快把樓道清理乾淨。

近年來,青和居社區創新組建矛盾調解室——“順順吧”,吸納不少老黨員、老幹部加入,與青年志願者、網格員、人民調解員、社區律師等,一道組成服務團進駐。老黨員、老幹部在羣衆中具有較高威信,善於做羣衆工作,能爲青年人傳授方法和經驗。雙方相互支持,共同解決樓道亂堆雜物、高空拋物、不文明養犬等問題,化解鄰里矛盾糾紛。

如今,青和居社區在每個樓棟都成立了網格黨支部和“自管小分隊”,通過老中青搭配,實現青扶老、老助青,老少融合服務居民羣衆、助力社區善治。曾經居民訴求多元、矛盾糾紛多發、治理難度大的青和居社區,正在成爲羣衆安居樂業、老少各得其所、鄰里和睦友善的“親和居”社區。

《 人民日報 》( 2024年05月22日 13 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