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科技日報

高校教師進企業 企業專家站講臺

煙臺大學藥學院幫助學生實現“畢業即就業”

煙臺大學藥學院教授孫考祥在指導學生開展藥物製劑實驗。

初銳攝

◎本報記者 王延斌

通 訊 員 譚晶白 王屹堃

進入五月,張雪梅的時間更緊張了。作爲山東綠葉製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綠葉製藥)長效微球製劑研發平臺副總裁,她緊盯幾個在研的重大項目,把一天當成兩天用。

從煙臺大學(以下簡稱煙大)藥學院博士畢業後,張雪梅進入綠葉製藥工作。在抗精神病藥長效針劑——注射用利培酮長效微球項目中,張雪梅研發出突破血腦屏障的藥物遞送體系。她還主持研發了全球首個且當前唯一獲批上市的戈舍瑞林長效微球製劑,在業內聲名鵲起。

如何推動重點項目攻關並取得突破?張雪梅說:“在煙大藥學院,企業資深專家是學生導師。學生可以同時在學校和企業學習,實現‘畢業即就業,動手即高手’。”

煙大藥學院由煙大與綠葉製藥聯合創建,這種模式爲人才培養注入了強勁動力。成立24年來,藥學院推動1個1類新藥、2個創新制劑上市,5個1類新藥進入臨牀研究。此外,學院教師還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等多個獎項。

加強實踐 企業實驗室變爲學校大課堂

“這樣壓出的緩釋片跟市場產品差不多……”5月初,在煙大藥學院藥劑學實驗課上,2021級藥學專業學生程力瀅和同學正在進行討論。雖然只是大三學生,但不論是製作傳統的片劑、軟膏,還是要求較爲嚴格的注射劑,他們都得心應手。

讓學生既能學習理論知識,也能提升動手能力,是煙大藥學院教授孫考祥的教育理念,也是整個藥學院的共識。

孫考祥的另一個身份是綠葉製藥製劑研究中心副總裁。在中樞神經系統治療領域,他主持研發的利培酮緩釋微球注射劑是中國首個自主研發的創新微球製劑。“知識大多源於實踐,反過來也能解決實際問題。”他說。

煙大校內13000平方米的藥學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以及綠葉製藥在煙臺的兩個生產基地和一個研發中心都是煙大藥學院學生的實驗室。它們均免費開放,爲學生的專業實踐和畢業論文撰寫等提供支撐。

如何打造優質的藥劑學實驗課程,將教師實踐經驗融入教學?這是孫考祥等煙大藥學院教師們思考的問題。

他和教研室老師自編多本實驗教材,既涵蓋普通劑型實驗內容,又包含新劑型與新技術實驗內容。孫考祥把自己研發長效緩釋製劑的經驗融入學生實驗課程建設,將微球製劑、微晶混懸劑寫入教材。

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師生課題從哪裏挖掘?煙大藥學院師生的答案是從企業新藥研發項目中尋找靈感。張雪梅的博士課題——腦部藥物遞送中的“血腦屏障”便是由此誕生的。

校企聯手 打造人才培養體系

煙大分子藥理和藥物評價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藥學院教授田京偉,也是綠葉製藥創新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他帶領團隊研發的鹽酸託魯地文拉法辛緩釋片,是用於治療抑鬱症的中國首個自研化學藥1類創新藥。

高校教師進企業,企業專家站講臺,雙薪雙體制是煙大藥學院的一大特色。該校64位專家教授中,30餘人在企業兼職。綠葉製藥的專家被選聘爲學校專業導師後,主要教授實踐課程。他們還參與專業規劃、教材開發、教學設計等,將企業需求融入人才培養。

在課程設置上,藥學院重構課程體系,課程中80%以上的課題、實驗內容來源於企業實踐。記者在體驗部分課程時發現,藥事管理學課程以前大多按照理論知識體系進行編排,如果照本宣科,學生會覺得枯燥;而“雙棲”教師往往從實踐出發,講解藥物全生命週期每個環節需遵循的法律法規,使課程不再是由零散的知識點構成,而是以場景式、體驗式教學激發學生興趣。

如何讓學生的研究更“接地氣”?在煙大副校長、藥學院院長王洪波看來,從大學到企業,學生們應該發現、學習新知識,並將知識用於解決實際問題,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又有新的發現,如此反覆,形成閉環。

在這種培養體系下,煙大藥學院衆多人才脫穎而出。像張雪梅這樣的畢業生已成長爲企業高管;畢業生宋萍入職上海交通大學,現任博士生導師;畢業生高萬通過江蘇“花果山英才計劃”被引進到江蘇恆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

“新時代需要新作爲,新作爲需要新人才。”王洪波表示,“我們充分發揮產學研用‘協同聯效’,走好以新藥研發爲導向的人才培養之路,打造滿足人民需要、適應社會需求的高層次藥學人才隊伍。”

相關文章